】 【打 印】 
華晨破產重整警示勿患“合資依賴症”
http://www.CRNTT.com   2020-11-25 08:09:22


  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電/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日前公布民事裁定書稱,受理債權人格致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請,這標誌著華晨集團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該消息發布後,旗下上市公司股票大漲,並引發債權人和公眾強烈質疑,證監會當即宣布對其展開調查。

  華晨集團是遼寧省屬重點國有企業,其產業地位和影響力毋庸置疑。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集團擁有員工4.7萬人,資產總額超過1900億元,直接或間接控股、參股四家上市公司,並通過旗下上市公司華晨中國與寶馬合資成立華晨寶馬公司,有中華、金杯、華頌3個自主品牌和華晨寶馬、華晨雷諾兩個合資品牌。2018年,華晨集團營收突破2000億元,利稅達到359.7億元,成為遼寧省第一個年銷售額達兩千億級的省屬企業。

  如此重量級企業,首次債券違約後不到1個月時間就製造了這麼一出破產重整的大型“翻車”事故,多少有些令人唏噓。更吊詭的是,在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之前,華晨集團出讓了旗下華晨中國、申華控股優質資產股權,並將申華控股的註冊地從上海改到遼寧。是否有錢不還急著破產?是否涉嫌惡意“逃廢債”?上市公司股票為何在公布破產重整後大漲?面對債權人和公眾的這些質疑,不僅需要華晨集團開誠布公,自證清白,更有待監管部門深入調查,還公眾真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華晨集團遭遇債務危機、頻繁爆雷,並非毫無征兆。要知道,長期以來,華晨集團的利潤主要依賴華晨中國旗下合資公司華晨寶馬,而自主品牌早已羸弱不堪,在市場上幾乎無存在感。

  華晨究竟有多依賴寶馬?有一系列數字為證。2019年,華晨集團營收1811.30億元,其中華晨寶馬營收就高達1694.41億元,占比九成以上;華晨中國利潤為67.62億元,其中華晨寶馬就貢獻了76.26億元。這意味著,沒有華晨寶馬的輸血,華晨的自主品牌實際上是大寫的虧損。

  如果進一步查閱財報,還會發現,在2015年至2019年這幾年間,華晨寶馬累計為華晨中國貢獻的利潤高達269.2億元,剔除這部分利潤後,華晨的自主品牌累計虧損34.84億元。這兩個差異巨大的數字之間,還有多少沒有捅破的窟窿?若沒有華晨寶馬輸血,不少人士指出,華晨集團恐怕早就破產清算了,而不是現在的破產重整。

  問題更在於,華晨寶馬對集團輸血不可能永遠持續。隨著國家放開汽車產業外資股比限制,寶馬基於對中國市場的良好預期,依靠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優勢,以3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華晨寶馬25%的股份。到2022年,華晨中國持有華晨寶馬的股份將從50%降至25%,這同時也意味著,其從華晨寶馬獲取的利潤將會大大縮水。

  與吉利、長城等很多民營車企相比,其實華晨集團起家做自主品牌並不晚。華晨集團的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國營東北公路總局汽車修造廠。早在1959年,更名後的沈陽汽車製造廠就試制成功五台“巨龍”牌載貨汽車。還是在上個世紀,華晨瞅准中國逐漸起飛的輕型客車市場,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成功打造出了“金杯”商用車品牌,市場保有量曾高達百萬輛。彼時,華晨還通過海外的研發機構,創立了中華牌轎車,與一汽紅旗成為當時中國少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轎車。

  然而在本世紀初的汽車合資大潮中,華晨集團逐漸迷失了自我。尤其是傍上寶馬這個“大款”後,華晨集團更是失去了自主創新的動力。偶爾推出一款新車,也是東拼西凑:底盤是保時捷調校,造型、內外飾用意大利的,發動機和寶馬合作,還美其名曰,“三大資源一整合,自然出好車”。自主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和設計實力不濟,市場趨勢把握不准,乃至過於押寶債券金融市場,這都為華晨今天的爆雷埋下禍根,值得深刻反思。

  “沒有自主的關鍵核心技術,賣多少車都是別人的輝煌。”汽車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和市場化競爭很強的產業,此次華晨集團破產重整,再一次凸顯企業科技自立自強必要性。由於關鍵核心技術本身具有根植性,再加上跨國公司基於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考量,“市場”不僅換不來“關鍵核心技術”,還會讓自己患上合資依賴症,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最終深陷危機。而要走出危機,從破產重整到真正重振,華晨就必須向華為學習,堅定科技自立自強信念和行動,奮力創新。否則,政策傾斜也好,金融輸血也罷,到頭來還是免不了破產清算。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