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一年之計”透視中國“長遠之策”
http://www.CRNTT.com   2020-12-24 14:49:06


 
  在這套供需良性互動的系統安排下,於內循環而言,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將得到強化,於外循環則意味著中國從過去全球“供給”中心的“跛足前行”,轉型為“供給-需求”雙中心的“兩腿走路”,抗風險能力將不可與今同日而語。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任務清單”的確顯示中國將相當精力放在了“自力更生”上,由此也引發了外界認為中國“閉關修煉”的看法。這無疑是誤解了中方在對外開放方面的決心,畢竟,“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依然在列。即便在今年這樣一個不確定性被新冠疫情放大到幾乎成常態的年份,中國也從未動搖開放、合作的態度。

  此次會議強調“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頗為引外界矚目。下一階段,中國將把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資本無序擴張,金融創新必須接受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務來抓。

  誠然,中國大概率將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不過會議清醒地指出,中國經濟尚未完全從疫情中恢複,恢複基礎尚不牢固。在基本市場經濟規律仍行之有效,資本看重的核心要素未有根本性質變的前提下,合作依然是達成各方利益最大公約數的良策。因此,即便眼下逆全球化浪潮、單邊主義抬頭,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仍是未來所趨。

  中國有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規模和全球少有的完整產業鏈,但若要長遠且可持續發展,需要與市場體量相匹配的制度保障、提升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環節質量的技術支持和投資。對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合作夥伴來說,拓展新興技術需要足够大的市場落地,投資也更看重穩健的環境保障。在對未來經濟複蘇的共同需求下,中國與世界各國擴大包括技術、資金、市場在內的雙向開放,都是相互需要,彼此成全的。

  可喜的是,歐洲和中國已經邁出了極具標志性意義的一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已在今年簽署,明年生效。中歐投資協定亦呼之欲出,這些對歐洲和中國,以及全世界來說,都是”疫“樣之年難得的利好。

  不久後,大洋彼岸將正式開啓下一個政治周期,指日可待的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也預示著”後疫情時代“或許就在不遠的未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戰略轉向正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個腳印邁進,“中國確定性”也是給世界的一份新年禮物,讓我們以多一點信心和底氣,一起翻過2020的年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