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光伏發電投資怎成了騙局?
http://www.CRNTT.com   2021-11-24 15:15:55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據中國青年報時評,近日,有多位投資者向媒體爆料稱,在使用一款名為“赫煌到家”的App時,遭遇了光伏發電投資騙局,被騙金額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目前,投資者們組建的群聊已超過140人,群成員被騙金額共計600萬元左右。

  光伏發電是太陽能發電的一個小類別,由於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煤電產業受到批評,尋找清潔和成本低廉,並且可持續供應的能源成為人類的重要需求,光伏發電正符合這一需求。

  20世紀90年代後期,光伏發電進入市場化發展的高光時期,1999年世界光伏組件生產達到200兆瓦,商品化電池效率從10%-13%提高到13%-15%,生產規模從1-5兆瓦/年發展到5-25兆瓦/年。

  中國也看准了光伏發電的潛力,經過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光伏發電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截至2020年年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253.43GW,預計2021年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296.13GW。

  光伏發電的優點也慢慢被社會認識到,如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污染排放,不受資源和地域限制,可利用建築屋面的優勢、無需消耗燃料和架設輸電線路即可就地發電供電,能源質量高、建設周期短以及國家政策扶持等。

  這樣的優勢,使人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陽光產業,趨向於投資該領域,且資金回籠快。“赫煌到家”App正是利用這一點,宣稱“只要你加入我們的光電項目,讓電站源源不斷地幫你發電創造收益”。

  “赫煌到家”App的騙局套路並不複雜,不過是數字詐騙或電子詐騙的慣用伎倆。就像理財投資一樣,以某一行業的優點、優勢和發展前景來誘騙投資人。

  按投資人的爆料,他們是在小額投資獲收益,如幾十元、幾百元投入獲得回報後,才放心投入較大金額,結果App就打不開了,這和遭遇殺豬盤的情形非常類似。

  這款App背後的公司外表看似正規,自稱企業資質十分齊全,包括營業執照、電力業務許可證、金融許可證、保險證明書,甚至還包括增值電信經營許可證。實際上,媒體卻發現該公司除了營業執照外,其他企業資質均查詢不到,或為造假,工商登記的地址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該公司利用光伏行業的優點行騙,或許只是個案。但騙局之下,是否隱藏著行業的普遍困境則有待調查確證,如光伏發電非技術成本偏高、棄光限電問題突出、國家補貼滯後、光伏發電並網要求高等困境。對投資者來說,則需謹慎考量,避免因市場波動產生投資風險,或由於信息掌握不充分,陷入對方騙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