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證明了其對非洲的承諾
http://www.CRNTT.com   2022-04-11 09:12:23


3月26日上午,中國政府提供優惠貸款援建的塞內加爾方久尼大橋通車。(圖片來源: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2012年1月,亞的斯亞貝巴陽光燦爛,時任非盟輪值主席國赤道幾內亞總統姆巴索戈和其他領導人為新的非盟總部揭幕。非盟總部成為非洲民族主義、自豪感和團結的象征,但出資建造它的不是通常的前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而是新來者中國。

  烏幹達《獨立報》4月9日載文《深入理解非洲的中國戰略》,文章說,中國在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盡管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到處可見,但非洲的主要問題是:非洲的中國戰略是什麼?非洲如何從中國的非洲戰略中獲得回報,使北京提倡的雙贏夥伴關系成為可能?

  我們有必要了解這種關系的歷史背景。1964年1月11日,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抵達加納首都阿克拉進行國事訪問。那次訪問前,加納領導人恩克魯瑪在一次政變中受傷。周總理堅持并兌現了訪問加納的承諾。這一姿態不僅令加納人感動,而且據許多分析家說,也彰顯了中國當時對非洲的承諾。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非洲大陸的一個轉型期。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導者以及西方侵略的受害者,中國在非洲的鬥爭中以可信賴的夥伴形象出現。當非洲左翼領導人需要建設援助,但被(西方國家)拒絕時,中國主動提供幫助,最好的例子是坦贊鐵路的修建。

  中國對非洲的理解非西方所能及。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每當非洲國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西方國家尋求財政援助時,它們提供的貸款都帶有附加條件。它們呼應了一些人的新殖民主義情緒。貸款限定了資金的使用方式和要求,如引入多黨政治、快速私有化、促進人權和婦女解放,還有相對較高的償還利率。這些條件原本用意是好的,但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的非洲除了衛生和教育之外,最需要的是快速的基礎設施發展以刺激經濟增長,而中國在西方無法做到的情況下愉快地填補了這個空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