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全球芯片業恐步入衰退
http://www.CRNTT.com   2022-09-19 13:36:17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據大公報報道,隨著信息科技革命加快演進,芯片產業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由於歐美推動一系列芯片保護性政策,預計該產業將進入到新的周期,供需矛盾可能由供不應求轉向供過於求,甚至過剩產能階段,這不僅會阻礙芯片產業的創新,也不利於芯片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亦會導致全球經濟複蘇進一步受阻。

  長期來看,雖然歐美掌握芯片核心生產鏈和關鍵技術專利,但隨著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芯片產業競爭分化,以及市場過剩等條件變化,不排除芯片產業步入衰退的可能性。而人為的政策限制將嚴重破壞全球芯片產業鏈價值鏈,可能產生巨大的反噬效應。

  歐美加大技術圍堵

  歐美加快制定芯片產業競爭政策,而且積極構建芯片產業聯盟,將深刻影響全球芯片產業競爭格局。

  一方面是密集出台芯片產業政策。近幾年,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等紛紛出台芯片產業競爭政策。總體來看,各國出台芯片產業競爭政策,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芯片產業作為全球制造業的核心,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而試圖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產業競爭政策來增強領導力,阻礙和限制新興國家芯片產業創新升級;二是全球芯片產業的市場規模劇增,預計2022年可能超過6000億美元,而2030年有望達到1萬億美元,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各國都想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日前美國商務部公布“芯片法案”執行細則,計劃將500億美元投資分別用於先進制程半導體、成熟工藝半導體制造和半導體研發三大領域,強調振興美國國內半導體行業。歐盟公布的《歐洲芯片法案》則提出將為歐洲的芯片制造、試點項目和創業項目提供450億歐元的資金,從而減少對亞洲和美國的依賴性,目標在2030年芯片產能占全球的20%。不難看出,歐美寄希望於通過加大芯片產業研發投入,減少對芯片關鍵領域零部件的依賴性,從而維系其在全球芯片產業競爭中的核心地位,但能否奏效猶未可知。<nextpage>

  另一方面是積極組建“芯片四方聯盟”,意圖形成壟斷局面。目前歐美并未在全球芯片市場競爭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且份額還在不斷下降。數據顯示,美國在芯片產業的份額已經從高峰期的37%下降至約10%左右,歐盟的份額更是下降至8%左右,亞洲地區的芯片產業的國際份額卻超過了75%。美國謀求推動建立芯片產業聯盟,但可能面臨兩大結構性困境:

  一是芯片產業鏈的再投資和布局問題。由於前期芯片產業鏈分布在全球各地區進行組裝和測試,生產制造和研發、銷售均比較分散,如果實施芯片產業聯盟將可能需要加快重組,預計付出的代價成本并不低。

  二是芯片產業聯盟的內在矛盾。歐美推動的芯片產業聯盟本質上形成了對聯盟內成員發展芯片產業的控制,將削弱其他國家芯片產業政策的自主權,對芯片供應鏈安全構成潛在威脅。美國與歐盟以及日韓等在全球芯片市場存在競爭,無論是國家利益和安全層面,還是芯片產業鏈獨立性而言,都將不可避免會遭遇到深層次的矛盾。

  市場供需嚴重失衡

  過去數十年芯片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建立在穩定的產業鏈基礎之上,但隨著芯片技術壟斷和產業保護政策的出台,未來將迎來巨大挑戰。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限制政策破壞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芯片產業的研發投入較大、周期較長,嚴重依賴於全球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新興國家的優勢產業鏈支持下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因為地緣政治衝突和產業競爭加劇,芯片的生產成本在快速攀升,企業短期內盈利空間將可能收窄。雖然芯片生產商加大了在越南、印度等新興國家的芯片產業鏈布局,但這些國家尚不具備完整的芯片產業鏈體系,美國等發達國家在芯片上下游鏈條仍存在薄弱環節,恐難以形成較強支撑。

  二是芯片產業鏈的供需結構存在失衡。歐美國家在限制新興國家芯片產業發展的同時,其內部也產生激烈競爭。<nextpage>

  其一,發達國家推動的芯片產業競爭政策不僅違背了國際貿易通行規則,加劇了供需矛盾,而且可能會制造新的矛盾,即芯片產能過剩問題。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最新報告將2022年全球芯片銷量增速預期下調至13.9%,預計2023年芯片銷量僅增長4.6%,為201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隨著芯片產業鏈恢複正常,芯片價格將逐漸回歸,大量的庫存和擴張性產能短期內將會難以消化,而且歐美國家也在面臨新一輪衰退的風險。

  其二,芯片產業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同時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全球芯片制造企業能够持續盈利的難度較大。根據韓國商工會議所(KCCI)報告,過去20年,韓國對中國半導體出口量占總出口比重從2000年的3.2%增至2021年的39.7%。如果未來全球芯片制造企業減少在中國生產研發,預計很難找到替代產能,可能面臨份額持續萎縮的困境。

  三是保護政策削弱行業發展紅利。芯片產業的崛起本身就是全球化發展的結果,也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的受益者。芯片制造企業將研發、生產制造、銷售等環節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以降低成本、減緩支出壓力。但發達國家通過各類限制和壟斷政策阻礙正常的芯片貿易,以及生產研發合作,不僅削弱芯片行業的發展紅利,制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而且會不斷失去市場份額。歐美國家自身的芯片市場需求并不高,而且處在萎縮過程中。WSTS數據顯示,中國和亞太其他地區的芯片銷售規模份額占比合計為61.7%,歐美地區不足30%。統計顯示,2019年中國芯片自給率在30%左右,預計2025年將達到70%,未來的發展潛力空間將十分廣闊。

  產業競爭勢必加劇

  過去40餘年,全球芯片行業實現了質的飛躍,為推動全球工業化和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能,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創新迭代,芯片產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nextpage>

  全球主要芯片制造企業通過廣泛的投資布局享受到了全球化發展紅利,形成了十分緊密的芯片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但歐美國家大力推進芯片產業競爭政策,通過構建“芯片四方聯盟”和不公平競爭手段打壓新興國家,這樣的作法不僅將破壞芯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迫使全球芯片制造企業承擔包括再投資、產業鏈轉移、原材料價格上漲等新風險,而且生產研發和銷售市場將會受到持續的衝擊,發展空間也將受限。

  筆者預計未來全球芯片產業競爭將加劇,屆時可能會引發新一輪芯片行業并購投資與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熱潮,而歐美國家依靠行政力量來制造產業壟斷和打壓新興國家的作法將可能力倍功半,反而會阻礙芯片產業升級和行業正常競爭。全球化時代,芯片產業的崛起依賴於高度專業化的國際分工網絡,而“逆全球化”將會削弱歐美國家的芯片產業競爭優勢,并促使新興國家加快芯片產業技術研發迭代升級。

  展望未來,於全球芯片企業而言,如果失去了關鍵性的制造產業鏈支撑和巨大的銷售市場,短期內不僅難以尋求新的替代,而且可能會錯失發展機遇。對於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國家而言,如果喪失了芯片產業政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未來可能會危及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對本土的芯片產業構成威脅。

  因此,為保障全球芯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應堅決抵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維護全球芯片制造行業的良性循環生態,否則將得不償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