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時報:中國是台灣人寶貴的資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5 09:49:56


  中評社台北2月15日電/近年來,“中國人”3個字呈現“負面標籤化”現象,“台灣人”與“中國人”成為二擇一的對立符號。不管從歷史文化、兩岸關係或台灣發展的角度而言,都是非常不應該,也非常危險的事。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早期台灣社會的主流認同,從來清楚而無半分模糊,被問及自己是什麼人時,泰半會毫不猶豫回答“我是中國人”,也有人回答“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當時還有一首《我是中國人》流行歌曲,傳唱一時。自李登輝第二任期開始,“中國人”3個字開始被汙名化,如今已成為一種令人產生“羞恥感”、幾近“不可說”的弱勢者認同。這中間固然有綠營意識型態的操弄、藍營軟弱怯懦的無為退縮等因素,但大陸也並非全無責任。正如本系列社論首篇〈從蔡英文拜廟看兩岸文化臍帶〉所指出,兩岸文化與歷史的連結是無法割捨的;大陸也應體認,倘若台灣“中國人”認同持續弱化,甚至“中國”變成壓迫台灣的圖騰,兩岸人心只有愈離愈遠,兩岸統一就不可能發生,至少不可能在和平狀況下發生,兩岸智者應極力避免。 

  如何讓“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重新成為台灣的主流認同,將是兩岸重要的功課。首先,兩岸要揚棄操縱民粹,共同打造具同理心、耐心、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善意平台。不可諱言,“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弱化,和“獨”的力量增長有極大的關係,這中間經歷了近半世紀“滴水穿石”的演變,使台灣的認同觀漸漸主客易位,“天然獨”高唱入雲,“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認同抬頭,連許多藍營政治人物都漸漸不敢說或避說自己是“中國人”。 

  如果早年鼓吹“台灣人與中國人”對立二元論的獨派,在“我是中國人”的年代,有龜兔賽跑中烏龜的耐心,那麼希望恢復“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的人,也應有相同的耐心。移風易俗、觀念的轉變絕非一蹴可幾,需要以長期完整的辯證、溝通以及具體的善意行動,一點一滴型塑。

  善意平台打好互信基礎後,接下來就要立起二根梁柱。第一根梁柱,要讓台灣人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這一點,陸方應該要有自信。從經濟和發展機遇言,中國崛起已是進行式,阻礙仍在,但氣旋持續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不談軍事經濟硬實力,觀察特朗普上任後對中國利益與價值觀的大膽挑戰,及事後的戒慎恐懼與步步為營,一方面雖讓人憂心中美兩頭大象角力,會讓全球震動,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視為特朗普對中國的另類“讚美”,中國大陸的發展,讓獨霸全球超過半世紀的超級強權,產生了權力相對消減的強烈危機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