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人人生而平等”幻象下的不平等
http://www.CRNTT.com   2023-04-01 11:12:33


  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自從美國《獨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口號,“平等”就一直被其視為“立國原則”和“核心價值”之一,是“天賦人權”哲學思想在美國的具體展現,是美國共和政體、公民身份、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石和保障。美國因此經常被稱頌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典範”,美國歷史也往往被神化成朝著人類終極理想持續演進的“偉大歷程”。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曾驚嘆,美國最引人注目之處“莫過於身份平等”,而美國學者艾倫·布盧姆更是宣稱:“我們的故事是一部輝煌而勝利地向自由和平等兩大原則進軍的歷史。”

  然而,美國學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把美國歷史看作是“人人生而平等”理念指引下的一往無前的英雄史詩,無疑是一種歷史幻象或幻想。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家羅傑斯·史密斯在批評托克維爾等人的觀點時指出,美國歷史不僅長期盛行著不平等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等級制現象,而且其發展也並非一個朝著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的方向穩步前進的歷程。事實上,美國人對於平等的追求是一個十分漫長和曲折的過程,其間充滿了辯論、分歧和鬥爭,並且一部分美國人的平等常常是建立在其他社會成員的不平等基礎上的。因此,要認清美國平等的實質,就必須除去包裹在其表面的歷史幻象,看到“人人生而平等”口號粉飾下廣泛存在的不平等。

  《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初衷與原意

  《獨立宣言》如今已被許多美國人奉為“人權聖經”,而其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等詞句更是成為他們構建美國平等神話,乃至推行“人權外交”“民主外交”的話語工具。這方面最新的典型案例莫過於美國總統拜登近年來發表的幾次演講。譬如,在2021年12月9日召開的所謂“民主峰會”上,拜登在演講時便以援引《獨立宣言》來開篇,聲稱美國政府要重新致力於《獨立宣言》所體現的建國理念,因為“‘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女人和男人都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了他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旨在以此來號召其他國家與美國共同促進“普世人權”和“世界民主”。在2022年9月1日的費城演講中,拜登為了彰顯自己是美國核心價值的傳承者和守護者,更是一開場就表示,《獨立宣言》在兩個多世紀前就“提出了一個舉世獨有的想法,那就是,在美國,人人生而平等”,並堅稱《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及其所體現的平等和民主兩大思想不僅是美國賴以建立的基石,也是其得以成為世上最偉大國家和世界燈塔的根本原因。

  拜登的講話無疑是把當下的觀念和政治訴求植入到《獨立宣言》的歷史解釋中,從而將《獨立宣言》塑造成美國平等的“起點”和人類歷史的“新開端”,並將美國平等敘述為是“永恒不變”“普照世界”的“真理”。不過,拜登顯然也意識到“人人生而平等”中的“人人”(all men)具有歷史局限性,因而出於政治正確考慮,在“民主峰會”的演講中將其改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all women and men)。但即便如此,拜登的邏輯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獨立宣言》及其“人人生而平等”等詞句的初衷是伸張集體主權,而非申訴個體人權。早在1922年,美國歷史學家卡爾·貝克爾在《論〈獨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一書中就指出,《獨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等理由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企圖從道德和法律上向世界證明北美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是必須而又正當的。因此,當托馬斯·傑斐遜等制訂者們在向“公正的世界”痛詆英王喬治三世破壞人類的自然權利的同時,卻又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他們自身就是奴隸主這一事實。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1948年出版的《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一書中也表示,對於多數美國建國者來說,“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並不意味著未開化的泥腿子或滿手污垢的填船縫工同斯凱勒、華盛頓或平克尼有任何平等之處。對他們來說,這只是意味著英國殖民地的居民擁有同英國人在國內擁有的同樣的天賦自治權,意味著美國百姓同英國百姓的法律地位相同。”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大衛·阿米蒂奇在2007年推出的《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一書中進一步總結說,《獨立宣言》之所以包含那些所謂“不言而喻”的真理,只是希望通過訴說這些“真理”遭到了英國政府侵犯,來為獨立提供正當理由,而不是要將這些“真理”作為獨立的目標。因此,“人人生而平等”等詞句在當時既不具備現代含義和普遍意義,也因為不是《獨立宣言》的核心內容而未引起世人廣泛關注,更談不上是美國平等的起點,至今仍有不少美國人並不把《獨立宣言》視為是美國人權的基本文獻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