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光明網:以供給側改革引領新常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02 14:24:38


  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最近,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並公布2015年GDP比上年增長6.9%。雖然經濟發展速度跌破7%,但相對而言,來之不易。這個數字充分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從兩位數的高速發展時代到了中高速發展的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機遇和挑戰,2015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人民日報》關於供給側改革的獨家專訪《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合集,準確、及時、全面地解答了關於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原因、方向和路徑,深入淺出地使廣大讀者尤其是廣大黨員幹部認識到當前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一本十分有益的讀物。

  一、準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外延

   《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權威人士的解答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該書也闡明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落實的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杠、降成本、補短板。該書指出要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絕不是計劃經濟,也不是與需求割裂刺激供給,而是要直面以往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並進行針對性地改革,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不斷修繕乃至重新架構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的市場主體、產品服務和交易體系。

   有人在網絡上傳播供給側改革要向私有化和自由化開刀,是要“堅決把落後私有企業趕出供給體系”,“對大中型私有企業要一律實行公有化改制”,“要強化國家計劃功能,實行國家管控”,這完全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曲解。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改革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是搞強刺激,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改革發力的主要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給平衡向高水平供給平衡躍升,因此,供給側改革不是強刺激也不是緊縮需求,而是要通過改善供給水平來提升市場需求,使供給與需求取得更高水平的均衡。

   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

   如前所述,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很大挑戰,但從長期歷史進程來看,當前的困難和挑戰是經濟社會螺旋式上升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歷練。我國雖然處於艱難的轉型期,但是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只要能夠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經濟發展就能夠實現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高級分工高級形態發展,經濟社會就會獲得持續健康發展,進而實現兩個百年的戰略目標。反之,產能過剩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就解決不了,經濟增長就難以持續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因此,必須要著眼於中長期經濟問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不得不採取的重大舉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