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 
兩岸關係轉變的四點啟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12:27:07  


  中評社訊╱題:兩岸關係轉變的四點啟示 作者:徐博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兼院長;馬淑明,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兩岸關係所副教授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曾對來訪者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在歷史變化的關鍵點上,有什麽樣的總結就有什麽樣的命運。眼前,兩岸關係令人鼓舞的轉折尚屬初期,能否鞏固並繼續向正面展開,取決於我們主觀上能否對這段實踐及時作出科學的總結,否則會錯失良機,徒增波折。綜觀今年初《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兩岸局勢的變化,有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民意是“解扣化獨”之本 

  但凡目睹過連宋登陸過程的人,無不對胡錦濤總書記以靜制動、氣定神閑操掌大局的風範感佩不已。然而從深層透析可知,賦予其大自信、大格局扭動兩岸僵局的鑰匙,是其主政以來始終突出強調的“以民為本”的理念。“民本”正是胡錦濤對台新思維的核心。筆者認爲,這一核心,在實踐中具有如下幾點基本內涵: 

  其一:以民意為法寶,開掘逼退“台獨”、推進和平統一的新動能與新空間。 

  近期以來的實踐證明了這一法寶的四點效力:一能鞏固政權基石,以民意支持為堅強後盾,獲得主導和平統一大業的大動力和大自信;二能沖出自身思維上的拘謹之態,將發展兩岸關係的謀劃,從某人、某部分人或某個黨派的狹隘視野下解脫出來,真正落實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戰略基點上;三能凝聚島內外和平統一的力量,形成抗壓性更強、更穩固的抑制“台獨”的反獨防獨聯合陣綫;四能直搗“台獨”勢力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巢穴,粉碎“台獨”幻夢,從政治、經濟、文化到情感等各個層面,把和平統一事業歷史性地推向全面排獨、化獨、解獨的新階段。 

  民意高於天,政治家的所有謀略只有在這一底盤上運作,才能做出好的文章。《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島內泛綠營壘的分裂、頂級綠色台商許文龍的臨陣“脫綠宣示”說明了這一點;島內民調對連戰登陸的高支持率(50%)、對兩岸和解交流的高期盼率(85%)、對陳水扁政權與大陸務實談判的高希望率(68%),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其二:在大民意與小民意的辯證關係中,構建“一中原則”下不可抗拒的“破僵向統”大趨勢。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對台方針原本是非常理性的戰略決策,然而多年來島內民調不斷顯示這樣的殘酷事實:兩岸交流發展了,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反而增多了!何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但一直以來大陸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文章做得過小、過窄,則恐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須知,“台灣人民”是中華民族大群體中的台灣人民,“台灣意識”是中華民族意識中的意識;如果台灣“小民意”失去了全體中國人“大民意”的支持,甚至與全體中國人的“大民意”相悖離,自會發生向“獨”的偏斜。胡錦濤以民本為核心的對台新思維,修正了這一點的不足。 

  樹大民意之威 激活小民意 

  多年來大陸對台爭取民心的工作被某些島內學者譏評為“把台灣人民當成磁娃娃”。然而辯證的事實是,不樹大民意之威,小民意便無以正。無威無力的“示好”和“讓利”,對台灣人民不僅無利反而有害。其實,明確全體中國人反獨的堅定意志,引導台灣民衆認知到身邊“台獨”之險,主動避險、化險,這原本就是大陸對台灣民衆利益的最大愛護,同時也是爭取台灣人民的最大前提。《反分裂國家法》在全國人大的高票通過,標志著全體中國人的“反獨”意志被正式引入到解決台灣問題的變量中,並置於不可動搖的國家根本大法的歷史高位,得到法律的保證、肯定與伸張。事實證明,這種鑄大民意於刀鋒之上的“硬”,比起以往單純的導彈實驗和宣言書式的白皮書都要有效得多,既當頭截斷“台獨”勢力向“法理台獨”的瘋狂冒險之路,又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外力借助其“國內法”或所謂“雙邊協定”插手台海事務的合理性;同時,讓“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戰略方針得到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正因爲如此,島內各黨派、美日等國際社會,或振奮或震驚或恐慌或絕望,之後是對大陸主導兩岸關係的權威、對全體中國人意志決心的正視、重視而不敢再蔑視、忽視。兩岸政治僵冷之水由此才被反向激活,緩和台海緊張局勢遂成爲島內外各方的共同訴求。儘管連宋登陸,雙方刻意未提一句《反分裂國家法》,但客觀事實已經證明:沒有它重拳打出的島內民衆“避獨求和”的小氣候,與美日等外部力量“避獨求穩”的大氣候,連宋不僅無力走出自身思維、政治之網,也難以突圍出“台獨”圍堵之網,更毋寧談登陸成功了! 

  做深耕細作式的基礎民意爭取工作 

  今年以來,大陸積極促成春節包機、“雙亞”赴台悼辜、江丙坤登陸等,注“情”於平和務實的理性中,一步步漸入台島,吹起化冰的和風。至連宋登陸,更是抓住契機,實現跳躍性升華:大處,重整體佈局,以勇氣、魄力聚焦海內外、島內外媒體,構建島內民衆與大陸民衆跨越時空正面互動的大舞台。通過這個舞台,大陸民意與中共高層的正面形象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大規模的“入島入戶入心”。包括台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爆發出來的血緣情感、民族意志與和平渴望,首次生動直面島內外“台獨”分裂勢力,成爲《反分裂國家法》正義性的最生動說明書。小處,重實質輕形式,在接待規格、細情小節上,突顯平等、尊重與情意。如:接觸中刻意回避不合宜的言辭與問題;溝通互動中,認真傾聽、爽快接納對方的合理要求,並及時加以推動落實。台灣水果零關稅登陸、開放大陸人士去台觀光、給予台灣學生學費及獎學金的平等待遇、送國寶熊貓給台灣民衆等一攬子“禮物”,標志著大陸將往日對“台商”的關懷,開始全方位地釋放給島內各個階層的普通民衆。其後,對台灣原住民前往日本討回祖靈的壯舉、對受日本海上自衛隊傷害的台灣漁民的抗爭給予積極支持與關注等等,都無不表明了這種深層的、基礎性爭取工作的漸次展開。 

  其三:準確把握“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與台灣當局直接打交道的辯證關係,對台執政黨、執政當局由保守回避變爲積極回應、主動出擊。從去年陳水扁就職演說前的“五一七聲明”,到回應“扁宋會”,到連宋登陸中處處把持的度,以及一再突出強調的“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不管什麽人、什麽政黨,也不管他過去說過什麽、做過什麽,我們都願意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的問題”,都顯示出大陸方面對台灣當局積極主動的爭取姿態。施壓中釋出引力,透出期待,謹防其“破罐破摔”。與握有公權力的執政者打交道,是最終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問題在於采取何種有效策略,才能達到既定目標。目前島內的政治生態,決定了民進黨當局難以成爲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口,對它需要施以外圍破擊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