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和平研究:路徑與架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01 11:00:12  



  3,由共同的利益紐帶所保障的和平屬於高度和平或稱永久和平。從歷史看,只要有矛盾衝突且這些矛盾衝突尖銳化到某種程度,就可能引發戰爭;即使有和約或協議在先,也可能被撕毀。所以僅僅一紙和約還不足以保障永久和平。唯有對抗雙方建立起了共同的利益紐帶,並在互動交流中逐步融合為利益攸關的夥伴,在此過程中原有的敵意漸漸消除,就像當年相互廝殺的歐洲各國如今共同生活在歐共體的框架中那樣,和平才能獲得真正的永久性保障,從而進入高度和平或稱永久和平的境界。達到這一境界,不僅現實的戰爭沒有了,“心中的戰爭”也消滅了。

如果說低度和平是不能用武,中度和平是不願用武,那麼到了高度和平階段,就是根本不需要用武了。換一種表述方式:低度和平僅僅是不戰的和平,中度和平是和解的和平,而高度和平是昇華到了和諧的和平。

  和平視角下兩岸關係的特點

  依據上述觀點來審視兩岸關係,我們可以發現下述幾種特點:

  (一)低度和平。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後,兩岸就進入“海峽無戰事”的階段。更確切地說是進入了不統、不獨、不戰、不和(沒有簽訂結束敵對狀態協定或和約)的“四不”局面。由於這“四不”的相互平衡非常脆弱,所以台灣海峽多年來一直被視為世界上少數戰爭高危區域之一。

  低度和平的特質就是儘管未發生現實的戰爭,但雙方“心中的戰爭”從未止息。在這四十多年的時光中,兩岸在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對抗始終很尖銳,在意識形態上也有本質的分歧。自李登輝執政後期到陳水扁上台,兩岸又在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歷史文化認同等層面發生新的矛盾和衝突,一度緩解的兩岸軍事對抗也再度加劇。這種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敵對狀態,使兩岸矛盾不僅體現在雙方執政當局的關係上,也體現在兩岸不同政黨間的黨際關係上;搞得不好,有時還會出現民間即兩岸人民的對立。總之,“心中的戰爭”再加上現實政治中的較量,使雙方都能很容易地找到對方的敵意,並以此為理由向對方還以更具敵意的措施;如果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兩岸最終難免兵戎相見。

  幸好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擱置原有的敵意,不製造新的敵意,不刻意尋找甚至誇大對方的敵意,同時用更寬廣的胸襟和更遠大的目光,向對方展現己方的誠意和善意,並積極地去尋找、捕捉、欣賞、配合、鼓勵對方釋出的誠意和善意,哪怕它們很微少。

  (二)多方參與、力量均勢。台灣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它是多方力量參與博弈的結果。所謂“多方”起碼是三方,即中國、美國和台灣當局;在台灣分裂為藍綠兩大陣營後就是四方,如果再考慮日本、台灣民眾等因素,就是更多方面。兩岸低度和平狀態基本上是通過四方(中、美、台灣方面的泛藍、泛綠)互相威懾而達成。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威懾使台灣當局在邁向台獨的道路上有所顧忌,台灣在美國支持下所發展起來的軍事實力當然也是中國大陸在選擇統一方式時必須顧忌的要素之一。美國在幫助台灣抵禦大陸“武力統一”的另一面,近年來也逐漸加大了“抵制台獨”的力度。北京和台北對美國的“兩手政策”都有“既愛又恨”的複雜感情:北京反對美國對台灣的軍事支持,但“鼓勵”美國對台獨的“不支持”甚至“反對”(美國有時說“反對台獨”,有時則只說“不支持台獨”),希望美國對台獨發揮“管束”作用;民進黨當局則不僅希望美國支持它抗拒統一,更希望美國支持它邁向台獨。泛藍既希望以其穩健的大陸政策換取美國對其在2008年重新執政的支持,又害怕與大陸靠得過近而反遭美國猜忌,把美國推向了泛綠。

  但有一點四方是有默契、有共識的,這就是四方都要“和平”。中國的政策正如胡錦濤主席所言:“中國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只要和平統一還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進行百倍努力”<10>。美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介入台灣問題時起,就把“和平解決”作為最基本的政策訴求。台灣方面無論藍綠,當然也都知道一旦開啟戰端,不論最後結果如何,首當其衝的是台灣,受害最大的也是台灣,因此和平對台灣最有利。

  正因為“和平”是各方最大的公約數、最大的共識,所以兩岸雖然在軍事上一直相互威懾、並互以對方為假想敵加強備戰,但客觀上相互威懾形成了力量均勢,主觀上各方又都以“不戰”為底線,於是就維持了近五十年“不戰”的低度和平局面。

  (三)和平的“升級”很困難。如前所論,低度和平是不穩定、不可靠的和平。因此兩岸的有識之士已經呼籲多年,希望把兩岸關係推進到更高的中度和平層級;即通過雙方簽訂結束敵對狀態協定或兩岸和平協定之類的文件,表明願化解“心中的戰爭”的意向,並以文本化、制度化的方式把“不戰的和平”提升到“和解的和平”。1995年初發表的《江八點》正式提出了雙方舉行結束敵對狀態談判的建議;在此前後,台灣方面的領導人也都表示了類似的意向。但十多年過去,非但此類政治性談判遙遙無期,連九二年已經達成的共識也被推翻,甚至“海基會”、“海協會”這些“白手套”都閒置無用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停頓乃至倒退?台灣學者楊開煌教授認為答案在於兩岸對和平的定義不同。“大陸的‘和平’是追求內戰的結束;台灣的‘和平’是鄰邦的友好。大陸的‘和平’是國內格局的穩定秩序的維持;台灣的‘和平’是區域新秩序的建構。<11>”儘管四方對“不戰”有共識,但再往上走方向就不一樣了。大陸方面主張兩岸以建設性的對話和談判簽訂協定,保證海峽地區的長期和平穩定,並在雙方互補互利前提下開展各項交流,直至通過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的方式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這不僅符合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於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泛藍基本上可以接受這樣的進程,但它不希望這個進程走得過快,而且在這個進程中泛藍會特別在意保護台灣的尊嚴和利益。而泛綠陣營中的某些人士,則希望在和平的氛圍中漸漸把台灣拉向獨立。更可惡的是,他們為了選舉需要而刻意製造兩岸關係的緊張,激化原有的“心中的戰爭”;簡言之,他們就是想永遠停留在“低度和平”狀態。因為在這種狀態中,既可以維持“不戰”而滿足各方最基本的共識,又可以炒作兩岸的敵意或“被大陸打壓”的悲情來謀取個人的政治利益。

  (四)政經、官民的落差。上文提到參與台灣問題博弈的有四方,其實不止四方,國際上還有一些國家如日本,也想在台灣問題上發揮作用,這姑且不論。在此必須加以關注的一方是台灣民眾。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台灣島內不可能形成佔絕對多數的對統一的共識,因此能夠成為兩岸同胞共同接受的價值基礎,就是和平、和解與合作。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6年,兩岸民間貿易已經達到1078億美元,台灣對大陸順差達664億美元;當年批准台商投資項目3752項,合同台資113億美元,實際到位投資21億美元;截止到2006年底,台商累計投資大陸的合同金額將近一千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439億美元。<12>兩岸的經貿交流,使得台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搞“台獨”不利於台灣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也不符合兩岸經貿整合的大趨勢。雖然台灣當局在政治上不斷搞“去中國化”,但不少台灣企業,包括不少大企業,卻紛紛實踐另一種版本的“去中國化”,即“向大陸去”、“往大陸去”。

  台灣民主化的最大成果,就是一切政治人物和政策,最終抗拒不了人民的選擇。時至今日,要求改善兩岸關係已成為島內民眾的共識,讓兩岸“和解雙贏”將漸漸成為新的民意主流。能否促進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已經成為今日台灣任何當權者必須掛懷的政績評價標準,包括民進黨也必須對此有所呼應。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與路徑

  胡錦濤主持中央領導工作以後,在前任強調“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並強調“和諧”的概念,推動在國際上建構和諧世界,在國內建設和諧社會,這明顯反映出新一代中共領導更加重視和平的價值、地位與功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