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年輕世代政治認同的現狀、特點及建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7 16:33:29


解決兩岸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交流
圖1: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15.6)
圖2: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2015.6)
  中評社╱題:台灣年輕世代政治認同的現狀、特點及建議 作者:尹茂祥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6月號(總第222期)。 

  作者認為,在李、扁“去中國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台灣年輕世代,在島內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凸顯。他們不再受藍綠統、“獨”觀念的束縛,對大陸較為疏遠,“去中趨台”的傾向明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大陸應按照“以我為主、統籌安排;以人文本、深化交流;價值導向、文化固本;與時俱進、政策引導”的原則和步驟,逐步建構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

  認同與世代

  認同是兩岸關係研究中的焦點議題。認同概念最早在心理學領域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最初形式,是一個心理過程”。①在社會學上,認同被理解為個體對社會影響的反應。政治認同則是認同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反映,是在一個政治體系中公民對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區域)、團體或某些政治理念、政治信仰、政治價值的共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政治權力的承認、贊同與同意。

  在兩岸關係領域,受島內特殊的社會曆史條件,尤其是省籍背景與世代經曆影響,政治認同的研究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容。有學者認為政治認同包括“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制度認同”,其中國家認同指的是民衆對國家憲政體制、國名、國號的認同,民族認同是對所屬民族文化、文明的認同,制度認同是對現行政治體制的認同。②也有人把“認同政治”及“兩岸認知”也納入政治認同。

  台灣學者陳陸輝、周應龍按照島內重大政治與社會事件發生的時間,將民衆分成四個世代,其中第四代(出生於1977-1995年,20-39歲之間),即本文所稱的年輕世代。據統計,這一代約有717萬人,佔選民總數的40%。他們在李、扁“本土化”和“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年齡最大者是2000年“總統”選舉的“首投族”,目睹了島內首次政權輪替,最小者剛好經曆了2014年“九合一”選舉,感受到兩岸關係的波折起伏。對該世代的認同趨勢進行研究,對於我們更好把握島內局勢變化與兩岸互動的關係,深入瞭解台灣社情民意,具有指標性意義。

  現狀

  (一)國家認同:異化錯位

  長期以來,島內民衆在國家認同上趨向兩極,認同台灣與認同中國二元對立。年輕世代因背負較少的曆史包袱,其政治認同較為開放,大多采取更為模棱兩可的雙重認同(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過,自2007年開始,這種雙重認同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人認同持續升高,中國人認同逐年下降。越年輕、教育程度越高者,認為兩岸是“國與國”關係的比率也越高。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進行的民調顯示,1992-2012年的20年間,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從17.6%增加到54.3%,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從25.5%降到3.6%,自認為兩者皆是的從46.4%降到38.5%。2007年2月台灣《中時電子報》民調顯示,75%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2008年6月TVBS民調顯示,20-29歲的青年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高達76%,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2012年3月TVBS民調亦顯示,20-29歲的青年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上升到83%。2013年4月29日指標公司民調再次顯示,76.2%的青年人認為“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

  而如果細化來看,本省籍民衆的第四代,台灣人認同迅速上升,外省籍第四代則向雙重認同集中。從中可以看出,省籍背景和家庭教育會對青年人的認同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台灣青年在國家、民族認同上的“親美媚日恐中”心態十分明顯。2014年初“新台灣國策智庫”發佈的調查顯示,60%的青年人喜歡日本,美國次之,中國僅獲3%的稱贊。相較之下,台灣青年更加認同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對大陸的政治體制有高度疑慮,甚至認為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威脅。

  (二)統“獨”傾向:求穩趨“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統“獨”議題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關注焦點。在實踐中,考察民衆的統“獨”立場主要是通過民意調查來進行。據台灣陸委會收集曆年民調顯示,長期以來,台灣約有80%以上的民衆主張廣義的維持現狀(包括“永遠維持現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以及“維持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另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主張廣義維持現狀的民衆仍佔絕大多數,主張“台灣獨立”與“兩岸統一”的都是少數。也即是說,台灣民衆在統“獨”立場上仍然保持著“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分佈格局。

  圖1: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15.6)
  圖2: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2015.6)

  在這種主流民意的影響下,台灣青年的統“獨”立場與其他年齡層的民衆並無本質差異,多數人主張維持現狀,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持觀望態度。2014年《天下》雜志總結曆年調查指出,在統“獨”議題上,過去6年來,希望維持現狀的民衆從52%增至63%,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而支持“獨立”或統一的人約為3%,較6年前降低6個百分點,顯示在統“獨”議題上,極端的人減少了,中間的人增加了。③另據台灣《聯合報》2013年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發現,民衆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相對穩定,47%的民衆希望“永遠維持現狀”,比率最高。④

  近年來,伴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台灣青年的統“獨”觀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這個疑問,筆者盡可能搜集了2012-2015年有關民調,盡管其中專門針對年輕人的相對較少,但我們仍能發現一些特點:一是這幾年主張“急統”或“急獨”的比例均未發生較大變化,基本維持在5%以內。二是主張“廣義維持現狀”的仍佔大多數,但“維持現狀後再獨立”的略有升高,“維持現狀後再統一”的略有下降,這基本反映出台灣年輕一代在事關“國家”未來前途上的迷茫或冷漠,也反映其在兩岸關係上“求穩怕變”、“穩中趨獨”的心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