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透視國民黨兩岸路線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18:04:38


  中評社╱題:透視國民黨兩岸路線調整 作者:肖楊(上海),上海台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

  國民黨在此輪兩岸路線調整中一直宣稱是符合民意期待,但實際上,當前島內的民意是被民進黨誤導形成的。國民黨沒有想方設法扭轉錯誤、引導民意,反而為了“順應”所謂的民意,放棄自己的核心價值;想要通過走民進黨的路,比“誰更愛台灣”來贏得民眾支持,這無疑是南轅北轍。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10月6日在“院會”提出“政府應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與美復交”兩項決議案,並獲得無異議通過。①結合之前,江啟臣就職時未提“九二共識”,國民黨內對是否保留“九二共識”、黨名是否要去掉“中國”二字爭議不斷,不難看出,江啟臣執掌下的國民黨,兩岸路線已經發生了調整,但這樣的調整對國民黨來說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一、國民黨本次兩岸路線調整本質上是內部勢力鬥爭的產物

  國民黨內部一直存在“本土藍”與“傳統藍”的鬥爭。傳統上,“本土藍”一般是盤踞在地方的要角,“傳統藍”則是佔據國民黨中央要職。李登輝之後的國民黨主席無論是連戰、馬英九還是吳伯雄都是隸屬於“傳統藍”陣營。而隨著“傳統藍”與“本土藍”實力的消長,“本土藍”勢力開始不滿足於始終處於從屬地位。從朱立倫和吳敦義兩位非傳統意義上的“本土藍”或“傳統藍”黨主席的當選可以看出,“傳統藍”失去了對黨的絕對領導權,黨主席衹能由兩方勢力都能接受的過渡人物擔當。因此,此輪國民黨調整兩岸路線,與其說是江啟臣改革國民黨,不如說是國民黨歷史上首位“本土藍”黨主席,試圖用自己的兩岸思維取代“傳統藍”的兩岸政策。

  (一)“本土藍”掌控國民黨話語權

  所謂“本土藍”是國民黨在李登輝掌權時期推行所謂“本土化”政策的產物。“本土藍”原本在省籍上以本省籍人士為主。不過在所謂“台灣主體性”話語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外省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已經與國民黨傳統理念漸行漸遠。他們與台灣土生土長的地方實力派共同構成了“本土藍”的主體;在意識形態上,與國民黨內具有傳統大中華情懷的“傳統藍”不同,“本土藍”多講究“以台灣為主”、“台灣優先”;在價值觀上,與“傳統藍”注重“理念”不同,“本土藍”更關注利益。職務上,“本土藍”大多佔據“立委”、“院會部”次長、地方行政首長等實權要職。嚴格來說,“本土藍”們並沒有共同的奮鬥目標,而更類似於“利益共同體集合”。由於缺乏可以掌控全局的領導核心和具有全台知名度的政治明星,因此“本土藍”在早先與“傳統藍”的爭鬥中一直處於從屬地位。但是隨著國民黨喪失執政權,更加倚靠地方執政縣市和“立院黨團”的力量,“本土藍”憑藉在國民黨地方勢力上的絕對優勢,不斷囊括黨組織系統中的核心位置,再加上國民黨“傳統藍”勢力的凋零,以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為標誌,國民黨“傳統藍”與“本土藍”的實力消長已經出現剪刀差。

  而江啟臣當選後,“傳統藍”的重要基石之一——“黃復興黨部”也在其推行的改革中走進歷史,原本黨員自行經營的特種黨部被黨內普通一級單位“退伍軍人委員會”取而代之。“本土藍”已經掌控了國民黨的話語權。

  (二)“本土藍”重實利輕理念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選舉起家的國民黨“本土藍”在地方上雖然勢力堅挺,但是出於爭取選票的考慮,幾乎是條件反射般要“順從”所謂民意,爭取民心,為此甚至可以忽視黨的核心價值。而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原本一向是出自於“傳統藍”的手筆,因此每逢國民黨敗選,兩岸政策就一定會被“本土藍”拿出來要求檢討。

  2017年,吳敦義當選黨主席後,甫上任就提出用所謂“和平願景”取代“和平協議”,衹講“反獨”,不講“統一”,衹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講“兩岸同屬一中”。但是吳敦義的這一舉動非但未能弭平因為黨主席選舉而檯面化的黨內意識形態和路線分歧,反而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傳統藍”和“本土藍”雙方都不滿意。

  2020年選舉後,“本土藍”再度把敗選原因歸咎於兩岸論述,號召要進行兩岸論述大辯論。江啟臣當選黨主席後曾公開定調“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的價值基礎”可以歸納為四個原則:“中華民國的空間、自由民主的價值、台灣優先的堅持、安全和平的保障”②,完全沒有提及“一中原則”、“九二共識”。

  9月6日,國民黨“全代會”通過改革方案,其中涉及兩岸論述的有8項,包括“兩岸官方互動須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應用以延續兩岸互動,並與時俱進;堅決反對台灣獨立與中共的一國兩制,因兩者均將消滅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兩岸交往與台美合作同步並行;儘早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以推動兩岸經合架構協議(ECFA)下的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兩岸官方皆應保障民間交往,避免干擾兩岸正常交流”。③從中可以看出,此處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已經沒有了“兩岸一中”與“追求統一”的內涵。

  二、國民黨兩岸路線調整得不償失

  (一)南轅北轍

  民進黨執政以來執行得最成功的政策就是對國民黨的“追殺”,《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猶如勒住國民黨咽喉的“追命索”。而民進黨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切斷國民黨的經濟命脈,對國民黨進行徹底的政治、歷史審判,扣實“外來政權”的帽子,剝奪其合法性,進而斷絕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可能性。

  對此,國民黨非但無計可施,反而落入民進黨利用勝選氣勢主導輿論權、刻意營造的國民黨是輸在“親中”和“九二共識”的陷阱中。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在提出的兩岸路線建議案中表示“九二共識”經民進黨長期抹黑,已造成人民對兩岸合作保持懷疑和抗拒,因而主張國民黨未來應以“四大支柱”替代“九二共識”,建構和平穩定的台海新關係。江啟臣也曾表示“‘九二共識的主張是求同存異,九二共識主張的是中華民國’,但兩岸論述再好,國民黨若在台灣無法得到人民支持,這些論述也沒有辦法實現,‘因為我們會一直在野’”。④

  政黨提出任何論述原本應著重本黨與其他政黨的差異性,而兩岸政策原本是國民黨的最大優勢,是否認同“九二共識”也是其與民進黨的重要區別所在。但是目前的國民黨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政黨定位。對於國民黨兩岸路線調整後,被質疑是變成“小綠”,江啟臣雖然辯解稱“是民進黨將路線調整為維持現狀,‘偽裝成小藍’”,⑤但是在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台灣”後,江啟臣再強調所謂堅持“中華民國”,已經擺脫不了“山寨”民進黨路線的印象。

  特別是,國民黨在此輪兩岸路線調整中一直宣稱是符合民意期待,但實際上,當前島內的民意是被民進黨誤導形成的。國民黨沒有想方設法扭轉錯誤,反而為了“順應”所謂的民意,放棄自己的核心價值,想要通過走民進黨的路,比“誰更愛台灣”來贏得民眾支持無疑是南轅北轍。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