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生物安全,中國正在築起一道“防火牆”
http://www.CRNTT.com   2020-04-16 15:57:18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外來物種入侵等各種生物安全風險不斷增加,已發展為一種危及糧食安全、公眾健康、經濟建設、社會穩定、政治安全、生態環境、軍事國防等多個方面的‘全局性’國家安全問題。”天津大學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衛文教授在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對科技日報說。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在疫情防控特殊形勢下,“生物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將生物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中國正在築起國家生物安全“防火牆”。

  生物安全威脅離日常生活並不遠

  生物安全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張衛文介紹:“從2003年的SARS,到近十年連續暴發的H1N1流感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等疫情表明,全球新突發大規模傳染病已進入歷史高發時期。包括大規模城市化、跨國人口流動、溫室氣候、病原體進化等在內外因變化,大大提高了疫情預警、監測、診斷、藥品研發、病原體溯源等防控工作的難度。”

  “新型兩用生物技術誤用、濫用和謬用風險也在加劇。”張衛文表示,以合成生物學和基因組編輯技術為代表的新型兩用生物技術,能夠在醫藥、能源、環境應用等方面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福利,但同時也為人工設計、改造病原體掃清了技術障礙,可在短時期內顯著增強毒素的毒性和致死能力,加之技術應用的門檻大幅下降,加劇了技術誤用、濫用和謬用的可能性和隱蔽性,對生物安全監管形成了重大挑戰。

  此外,生物實驗室的安全隱患、外來物種入侵、國家重要遺傳資源和基因數據的流失,以及生物武器與生物恐怖主義威脅等問題都屬於生物安全範疇。張衛文舉例說:“目前我國已確認的外來入侵生物多達618種,其中侵犯農業生態系統的約占50%,每年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2000億元,諸如稻水象甲能造成部分地區水稻幾乎絕產絕收,而超級雜草——長芒莧的生長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

  健全應對生物安全威脅的長效機制

  對於上述威脅,張衛文建議,抓緊制定我國生物安全國家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從制度、組織行政管理、各類智庫建設、國家生物安全資質的實驗室平台群、威脅因子分類評估、風險甄別與早期預警、技術研發等各個維度進行全面戰略規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