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李克強與他的七個引路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8 09:46:55  


 
  插隊期間,李克強每天從田間披著晚霞歸來,心底銘記李誠教誨,自學起從合肥帶來的書籍,夜幕降臨之後還往住挑燈夜讀。同時,他還嘗試著把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帶領農民科學種田,推廣水稻良種,深得農民的擁護和公社黨委的賞識。

  1976年5月,他終於站在了綉有金錘銀鐮的黨旗下,舉起了右手,莊嚴宣誓。這一刻,他意識到自己真正長大成人了。自己已從一個城市里“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娃變成現在跟農民能親切談天,了解農村農民農業的知識青年,變成了一位共産主義戰士。這一刻,李克強開始在一個紅色起點上起跑。

  20世紀70年代末,李誠去世。正在鳳陽插隊勞動幷已任大廟公社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李克強得到噩耗後,悲傷不已,痛定思痛後立志成才以慰藉遠去的靈魂。

  1997 年5月15日,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爲《追憶李誠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憶了與恩師交往的點點滴滴, “李先生每天總是端坐在桌前,手不釋卷。或執筆圈點,或頷首低吟,日複一日,年年如此。”李克強對李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爲先生有著“吃冷猪肉、坐熱板凳”的治學態度,有著“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嚴謹原則。李誠的言行品行穿越了李克強的青少年時代,以致李克強學識淵博、通曉古今詩書,對他的人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恢復高考,第二志願才是北大

  1977年8月,鄧小平拍板決定當年恢複高考。通過廣播聽到這一消息,李克強喜不自禁,慶幸自己將趕上一個新時代。李克強立刻著手准備課本,加緊自學的勁頭,如饑似渴地“備戰”。在勞動之餘,他積極備考,起早貪黑,爲的是那個年代一個似乎遙遠的夢——上大學。

  這年12月,那場在冬日里舉行的考試,成爲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李克強成爲570萬人中的一員,走進改變了一代人命運的考場。

  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他的第一志願是安徽師範學院,第二志願才是北京大學。畢竟,這一年高考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競爭最激烈的一年,聽說錄取比例是29:1,他擔心北大錄取分數綫太高,盡管心儀燕園,於是只能作爲第二志願備選。

  一般人實在難以理解他填報志願的矛盾心理,李克強怎麽了?高考志願怎麽能這麽填?

  緊接著,是難熬的等待。20天、10天、5天……高考錄取通知終於收到,懸了多日的心終於放了下來,讓李克強興奮的是,自己被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這在鳳陽轟動一時。

  1977 年底,李克強榮幸成爲“七七級”的一員。後來,李克強回憶:“在填寫高考志願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識的學者的來信。他早年畢業於北大,深以爲那里有知識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誡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機會,把北大作爲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我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爲生存而忙碌,幾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填寫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範學院讀書是不必付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向往,於是又在第二志願的欄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爲北大有優先權,她沒有計較我這幾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

  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聯名簽訂了分田和包産到戶的契約,由此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而這一年的3月,李克強已帶著憧憬告別了4年的插隊生活,離開了日後有中國農村改革“大包幹”發源地之譽的鳳陽,走進北京大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