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蔣介石大殮前 為何穿七條褲子、七件內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8 10:35:52  


 
  會議對蔣經國出任國民黨中央主席的決議是:

  “蔣經國同志有恢弘之革命志節,卓越之領導才能,自就任行政院長以來,適應國際危機,則處變不驚;推進國家建設,則規模宏達;其堅決反共之決心,為常會所全力支持;其親民愛民之作風,更為民衆所擁戴;當前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反共陣容,搖撼不安,本黨為奉行總裁遺囑,掌握革命機勢,亟須堅強領導,精誠團結,方能發揮革命民主政黨之最大功能,中央委員會主席即為常務委員會主席,蔣經國同志實為最適當之人選,亦為全黨同志一致之公意,決議:一致通過。”《革命文獻》第77輯第347頁。

  1976年11月中國國民黨十一大召開時,蔣經國正式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主席。至此,國民黨最高領導人職稱三易其名,由“總理”、“總裁”演變為“主席”,由個人集權體制開始過渡到委員制,為日後台灣民主生活奠定了基礎。蔣經國當選中央主席是意料中事,除了其父的精心栽培之外,也有蔣經國本人的努力,更有阿諛之徒的趨炎附勢。

  當蔣經國抓到黨權之後,另一只眼睛總是盯著“總統”的寶座。對此,“總統”嚴家淦非常知趣,主動讓“賢”。蔣經國既要當“總統”,還要唱高調,他讓“黨國”大老們勸嚴家淦繼續留任。但嚴氏堅決放棄競選,蔣經國在盛贊嚴家淦在位時“德政”之際,於1978年5月當選為“行憲 ”以來第六任“總統”。

  由於蔣經國當了“總統”,在稱呼上與其父發生矛盾,無論稱“總統蔣公”,還是稱“蔣總統”,都會發生對上下兩代“總統”不明確的問題。後來不知是哪一位“叔孫通”想通了,通知所有機關、團體、學校、部隊,規定在公文書公開場合的稱謂:稱蔣介石為“先總統蔣公”,形成文字時,在蔣字前面空一格,以示對蔣的“崇敬”之意。稱蔣經國為“蔣總統經國先生”,形成文字時,蔣字前面不空格,以體現蔣經國崇尚民主之意。再後來,由於大家為求簡化和方便,稱蔣經國為“蔣總統”或“經國先生”,對蔣介石也漸以“蔣公”二字代表了。

  蔣介石的遺體作了防腐處理,他的靈柩一直停放慈湖“行宮”,不斷有人前去參觀。台灣當局為了永久紀念蔣介石,並把他奉為反共的精神領袖,決定籌建“中正紀念堂”。在蔣介石病逝2個月後成立了“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成員有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翌年10月又成立了“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成員主要有何應欽、張群、陳立夫等25人。經籌建小組廣泛與慎重的考慮,擇定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其後,籌建小組又公開徵求海內外建築師提供建築設計構想,前後收到43件,後採用楊卓成建築師的設計方案。1976年10月31日蔣介石9秩誕辰之際,“中正紀念堂”舉行破土典禮,蔣經國、蔣緯國、何應欽、穀正綱等人出席典禮儀式。經過日夜趕工,終於在1980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5周年之際完工。台灣當局舉行了“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蔣經國主持典禮儀式,出席典禮儀式的有4000餘人,蔡培火等32名親國民黨人士向蔣經國呈獻“中正紀念堂”模型。蔣經國發表了《回顧苦難而又充滿希望的5年》的講話,宣稱:

  “在此1800多個日子裡,我們國家遭受的衝擊,所面臨的苦難,自然遠比任何國家沉痛嚴重!可是在先總統蔣公‘莊敬自強 ’、‘慎謀能斷’的遺訓啓導之下,儘管世人紛紜自擾,我們仍能‘處變不驚’;也不管世人如何混亂迷失,我們一樣‘慎固安重’,所以當中南半島土崩漁爛的時候,中華民國不但砥柱中流,而且還消除了鄰近國家的惶惑不安;當世界經濟接連爆發危機的時候,由於我們一齊致力於國家基本建設,不但阻止了不景氣的趨勢,還保持著經濟的繼續成長;當美國背信毀約……的時候,大家固然恥痛切心,但一樣無畏無懼,團結奮起”。蔣還宣稱這5年是“苦難而又充滿著希望的5年”。《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匯編》第13輯第519—520頁。

  新修建的“中正紀念堂”,坐東朝西,遙望大陸;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八角,造成多數之“人”字形,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頂用天壇寶藍玻璃瓦頂,藍中帶紫;頂上有青天白日“國徽”。“紀念堂”高70米(三層台階高14.5米,主體墻高24米,斗拱至寶頂尖31.5米)。內部隔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正堂,平面為40米見方,四角各突出7.5米。後方居中矗立蔣介石坐姿銅像,銅像高6.3米,厚6—12厘米,全重約21.25噸,由陳一帆承鑄,台座高3.5米。銅像基座正面刻了蔣介石遺囑,大理石壁上,正中刻有蔣的遺墨“民主”二字。蔣一生獨裁,卻以“民主”相標榜,真不知參觀者作何感想。左右兩邊分刻了“倫理”和“科學”。在正廳兩側的大理石壁上,刻著兩句蔣介石的所謂“嘉言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紀念堂”下層為展示室,陳列著蔣介石的遺物、文獻及喜讀書目;放映室放映蔣介石的所謂“功績”,“‘生活電影與錄音”。距“紀念堂”中心線470米處竪立一高30米、橫寬長67米的正牌樓,一列大小五個拱門,象徵“五權憲法”。牌樓正中匾題嵌置4個大字“大中至正”。這4個字包含了蔣介石的名諱,它源自王陽明弟子所撰記師生論學答問的《傳習錄》一書。該書有這樣的句子: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猝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蔣介石在講述中庸要旨時,也曾提到:

  “……‘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因之更可了解這中庸之‘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下搖’之謂,亦即‘主敬所謂立極’,所謂‘擇善固執’,所謂‘允執厥中’之意”。

  在“紀念堂”南北兩側,竪立兩座格式相同的高13.8米、長19.7米的牌樓,一為“大忠門”;一為“大孝門”,寓意“大中至正”的蔣介石還是一個“忠”、“孝”兩全的人。

  台灣當局還在其他地區建造了一些紀念館或鑄刻了一些銅、石像之類。此舉說明台灣當局在蔣介石病逝後在尋求精神寄托,如果蔣介石地下感知,一定會對他的傳人的“傑作”大加讚賞。(來源:新浪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