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17名“東突”全球找下家 已赴歐者生活尷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3 10:51:17  


1月21日,一名守衛經過古巴關塔那摩灣美國海軍基地監獄的一扇大門。這扇門的後面,關押著17名“東突”分子。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近日,原本令奧巴馬頭疼的關塔那摩問題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德國和阿爾巴尼亞先後送上了一份“厚禮”。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美國副總統拜登2月7日在第4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演講,敦促歐洲各國接納關塔那摩監獄的囚犯。而就在拜登發表上述演講前一天,慕尼黑地方政府稱願意接收關塔那摩監獄中的17名“東突”分子。而曾經接收過“東突”分子的阿爾巴尼亞則在8日表示,願意再次接收關塔那摩釋放的恐怖嫌犯。

  實際上,美國不顧中國外交部的多次抗議和中美反恐合作協議,從2004年就開始為這些“東突”分子尋找“下家”,布什政府的請求曾經被20多個國家拒絕過。然而,奧巴馬上臺後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即便大多數國家仍把這些囚徒視作“燙手山芋”拒絕接收,但出於利益需要,德國等有“東突”生存根基的歐洲國家很可能以犧牲與中國的關係為代價,接收這批“東突”分子。

  美國盟友態度微妙轉變

  自阿富汗戰爭以來,關塔那摩共收押了22名中國籍維吾爾族囚犯,其中5人已於2006年被阿爾巴尼亞接收。中國政府認定這22人為“東突厥伊斯蘭運動”組織的恐怖嫌犯,而美國卻對他們格外優待,於2004年將其定性為可以釋放的“非敵對戰鬥人員”,以“人權狀況”為由拒絕將他們引渡回中國受審。

  美國一方面在反恐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同時美國也並不願意把這些“定時炸彈”留在本土。從2004年8月起,布什政府就開始向各國施壓接收這些囚犯,特別是向有許多維吾爾人定居的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提出要求。但澳大利亞、土耳其、義大利、法國等都先後拒絕了美國的請求。

  “布什政府一度使‘ 美國反恐戰爭’變成了臭名昭著的負面詞彙,”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反恐專家葉海林分析說,“如果哪個歐洲國家表示配合,必將遭到國內的強烈反對。然而,奧巴馬的上任帶來了‘改變’,歐洲國家對接收關塔那摩囚犯的態度也有了微妙轉變。”

  奧巴馬在競選中承諾100天內關閉關塔那摩監獄,上任第二天即簽署了行政命令,但關閉時限從100天延長到一年。即便如此,奧巴馬以所謂“人權道義”口號關閉這所監獄的承諾,以及尋求改善美歐關係的新形象還是贏得了不少美國盟友的好感。

  慕尼黑是“東突”主要據點

  2008年12月,《法蘭克福彙報》拋出了一條重磅的頭版報道: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表示,一旦美國關閉關塔那摩,德國將接收一部分囚犯,其中包括“東突”嫌犯。

  鼓動接收“東突”分子的德國綠黨議會黨團負責人貝克對此表示歡迎。但《明鏡》週刊報道說,德國政壇出現一片反對聲浪,基民盟和基社盟表示強烈反對,雙方僵持不下致使多次討論會議不歡而散。而2月6日德國《圖片報》的報道披露,綠黨提出接收“東突”分子的動議,已經得到慕尼黑市議會的批准。但能否最終接收,還需要德國聯邦政府的批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