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不出兵的“參戰國”:北洋政府參加一戰始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31 09:40:26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後,各帝國主義列強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

  這場大戰牽涉到列強在華的利益,中國也“希望”成為參戰國,以期收回某些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但是,對中國這個“弱國”和“半殖民地”,列強是不放在眼裡的,他們對中國“要求參戰”和成為“參戰國”,是從維護列強自身利益出發,而非顧及中國的利益。這是中國的悲劇。回顧這段歷史,給中國人民的教訓是,中國一定要成為一個強國,才能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否則是可悲的,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沒有自己的地位。

  1914年6月28日,德國的同盟國奧匈帝國借王儲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刺殺一事,向背後有俄國、法國、英國支持的塞爾維亞宣戰。8月初,稱為同盟國的德、奧一方的國家,和稱為協約國的法、英、俄一方的國家,都相繼向對方宣戰。

  這不只是歐洲的事情。因為世界性的帝國主義國家,除歐洲的德、奧、英、法、俄、意之外,還有北美洲的美國和亞洲的日本。歐洲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也不僅僅在歐洲,他們和美國與日本占有的殖民地領土、控制的半殖民地的勢力範圍及各種政治經濟利益,還交叉於歐洲之外各大洲。因而這時都要避免已得利益的失去,並借機進行更大的掠奪。這樣,一場帝國主義的爭奪大戰便從歐洲開始了。

  由於這些主要參戰國在中國都有勢力範圍,他們都會拉攏中國,以期保有並擴大其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當時還未參戰的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在中國對德國進行戰爭,奪取德帝國主義在山東的勢力範圍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大戰開始,中國力求“中立”。德國駐華代辦馬爾贊,在中國組織了“中德協會”,拉攏中國知名人士站在德國一邊。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康悌、俄國公使克魯朋斯基對中國政府此時不停止付德國庚子賠款、使德國用此款進行活動不滿,他們對袁世凱政府允許青島德國守軍用中國人修築防禦工事提出抗議。

  美國在歐戰開始後,向交戰雙方出售武器、重要物資,宣布中立而乘機獨發了戰爭財。8月3日袁世凱向美、德等國使節表示希望租借地和租界中立化。8月 6日中國希望美國增加在中國的軍隊,使中國得到美國海軍的支持;希望美國、日本勸說歐洲各國不在中國領土、領海租借地作戰。美國政府答覆,不願為此問題捲入國際糾紛而拒絕。日本政府則指責中國外交部,在只涉及遠東國家的問題上請美國幫助是想利用美國遏制日本。但是美國對日本在中國擴大勢力並不善罷甘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