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由楊虎城與蔣介石後人對話談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8 10:17:54  


  中評社台北3月8日電/旺報今天社評說,該報6日兩岸徵文版刊出西安事變發動主角之一楊虎城將軍之孫楊瀚的投稿,敘述他以中研院訪問學者身分訪台期間,與蔣孝嚴會面的過程,他以“兩位封建專制受害人(他的祖父、蔣的母親)”形容這場對話,讀來令人動容。

  張學良、楊虎城聯手以兵力要求蔣介石停止勦共、立即抗日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很多學者認為此一事件關係到國共兩黨勢力的消長,牽動當時中國的抗日運動以及日本的對華侵略。

  社評指,西安事變在當時固然引起軒然大波,國民黨視為叛逆,胡適、聞一多等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也極力批判。70多年來,國共兩黨、海峽兩岸對西安事變的詮釋,及張學良、楊虎城的評價仍然大相逕庭。

  中共高度評價張、楊兩將軍的歷史功績,甚至有“千古功臣”之說。國民黨則軟禁張學良長達50餘年。戒嚴時期,張學良人在台灣,與國民黨上層官員與部分文人仍有一定往來,民間多少知道張學良的處境,並抱以同情,但對楊虎城的歷史則極不熟悉,尤其不知道楊虎城及其家人、秘書竟在國民黨撤離大陸前夕,被情治單位殘酷處決。如今年輕一代的台灣民眾,對於這段歷史更是知之甚少。

  社評說,國共兩黨在西安事變歷史詮釋上較勁,最有名也是最有趣的例子就是,當年張、楊的部隊在驪山半山腰扣留蔣中正,事變後,胡宗南在此處建立“正氣亭”,1950年代中共當局改名為“捉蔣亭”,1986年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則改名為較中性的“兵諫亭”。

  楊虎城與蔣中正兩人之孫的見面與對話,不但具有戲劇性和歷史意義,其實也有現實意義。楊瀚說,他與蔣孝嚴間並非“相逢一笑泯恩仇”,因為兩人並無仇恨。他“向國民黨為祖父討一個公理”,是要“還歷史真實、使人們認識封建政治的殘酷、瞭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與偉大”;而最終是希望兩岸“終結仇恨,團結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

  社評表示,楊瀚的說法既感人也重要。由於政治與歷史的因素,兩岸的隔閡,表現在許多層面,這並非單純的經濟往來可以扭轉的。

  社評最後說,兩岸之間必須在歷史課題與文化領域展開深刻的、廣泛的交流與對話,從求同存異開始,逐漸加深彼此理解,縮小差距,最重要的是,歷史解釋可以多元並存,但應該要在共同的價值基礎(例如“以人為本”)上達致共識,如此兩岸之間的隔膜才能真正打破,兩岸和平的紐帶才能真正堅實。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