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筆興上元:歷代書法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0 11:28:36


元 楊維楨(圖片來源:光明網)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個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也被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會合家團聚賞月、燃燈、吃元宵。

  其實,正月十五最早不叫元宵節,而叫上元節。這得從中國道教說起,道教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三元”神說,所謂“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這“三元”都是神官,上元是天官,中元是地官,下元是水官,生日分別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在古代,逢“三元”生日,都要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直到宋代,關於上元節民俗的記載,也找不到吃的元宵。我們吃的元宵,到了宋末才出現。

  按照民間的傳統,北方人在這天講究吃元宵,南方則吃湯圓。兩者最大區別在於製作方法:湯圓用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再加餡包制而成,元宵是直接用糯米粉一層層滾出來。如今的元宵,花樣繁多,口味豐富。然而,在上世紀貧瘠的年代,一包元宵就是最美好的記憶,儘管做元宵的餡相對單調,僅僅只有核桃、花生、芝麻等有限的幾種,有些甚至還略微發硬,卻足以讓唇齒留香多日。淡淡的糯米香,熱氣騰騰的乳白湯汁,原始的香味,往往讓人回味無窮,至今想起,仍會口齒生津。人心靈中最深的記憶,一定是簡單和單純。

  中國人在每一個節氣中,都有約定俗成的物象推波助瀾,渲染氛圍。當然,屬年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畫、春聯、糖果、餃子等。元宵節中也有很多,然而就食物而言,元宵和湯圓幾乎就是專寵。各種口味的元宵或湯圓,代表著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喜好和心情。元宵和湯圓雖有差異,也是大同小異,本質相同。這就是中國文化同源共生的特點。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都預示著團團圓圓,熱熱鬧鬧。俗話說,過了元宵節,才算過完了年。一切情緒和氣氛慢慢變得平淡,直至歸於平靜,這也見證了生活是一個永不停息的輪回。

  單純地吃元宵或湯圓,自然比不上親自下廚來煮。當看到元宵或湯圓在沸騰的水中翻滾,就會想到平常人奔波的生活。如今想來,潔白的元宵與粗笨的黑鍋形成了鮮明的黑白對比,加上芝麻湯圓,令人印象更深刻,白皮黑餡又是一層黑白對比,就會讓人立馬想到書法,同樣是黑白的世界。古人專門在元宵節當天或前後幾天,寫下幾行字,將時間記得清清楚楚,許多年之後,仍然可以想象到當時的情境,這是何等的美妙。活在當下的書家,也不妨在元宵節的晚上,出門走走,領略“人約黃昏後”的意境,回家後潑墨揮毫,給遠方的親友留下好書數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