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楊靖:里斯本大地震與康德哲學轉向
http://www.CRNTT.com   2020-07-02 10:41:55


 
  伏爾泰對前賢的嘲諷令盧梭大為不滿。1756年,盧梭作《論神意書》呈送伏爾泰。在信中,盧梭聲稱他在此前另外一本書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中,已然指出人類遭遇的天災,往往不乏人禍因素——如里斯本大地震,傷亡如此嚴重,乃是因為“向慕繁華虛榮”的人民拋棄鄉村,湧入密集城市之故。相比於伏爾泰對“天譴”的質疑,盧梭堅持人禍甚於天災之說(這與他稍後出版的《愛彌兒》開場白“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如出一轍)。換言之,伏爾泰在怨天,盧梭認為倒不如怨人;文明人必須進行自我反省和檢討。伏爾泰對盧梭書信的反應,是一部本諷刺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1759)。伏爾泰在書中選擇里斯本大地震作為背景,主要目的就是抨擊“神義論”(Theodicy)——在他筆下,里斯本地震將城市摧毀幾近四分之三,而裁判所卻要在莊嚴的宗教儀式中,用文火將教會“異端”活活燒死,並宣稱這是為了防止全城毀滅“萬靈的秘方”——堪稱是入木三分的辛辣諷刺。

  事實上,包括神學家和啟蒙思想家在內,整個歐洲都在為里斯本的災難進行反思。上帝懲罰的解釋受到普遍質疑——因為人們發現,儘管大地震後採用了最虔誠的宗教禮儀終日祈禱,但上帝的怒火(連續不斷的餘震)並未由此平息。這一現象一方面促使不少科學家對地震起因展開近代科學意義上的思考和探索,比如被後世奉為現代“地震學之父”的英國天文學家約翰·米切爾(1724-1793)發現:地震乃是地表以下岩體移位最終引發的波動;另一方面也使得啟蒙思想家認識到,衝破神學禁錮、普及知識、教化民眾乃是歐洲社會轉型、步入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過程中,哲學家康德對大地震的思考最為深入,影響也最為深遠。

  平生幾乎從未離開柯尼斯堡的康德,通過報刊新聞獲悉里斯本大地震的消息。這一事件對康德觸動很大,也直接影響到他日後的科學和哲學研究。據歷史記載,康德是率先對地震成因及後果進行深入探究的學者之一。早在1756 年1月下旬,他就在柯尼斯堡《詢問與廣告新聞周報》刊發文章,標題是“關於1755年底震撼地球一大部分的地震的奇異事件的歷史與自然描寫”。他的結論是:月亮引發潮汐,海潮的波動觸發地心礦物質燃燒,燃燒後又引起火山、地震和海嘯等連鎖反應——根據牛頓學說,由於天體軌道運轉角度變化的原因,萬聖節(11月1日)這一天月、地之間引力最小。由此康德提議:今後新建屋舍應盡量避開河穀和斷層地帶。在文章結尾,康德借題發揮,認為“在地表上時不時發生地震是有必要的,但我們沒有必要在上面建造豪華的建築”——其原因在於“人生來不是為了建造永久的居住地……他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