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陸軍工程大學教育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23-11-17 20:02:49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按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和大興調查研究的要求,帶著對“打贏未來高端戰爭,陸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服務陸軍轉型建設,工程大學如何優化內在品質、提升核心競爭力?”“創辦一流軍事名校,工程大學長遠發展路在何方?”等問題的思考,我帶領機關的同志從部隊視角審視大學的人才培養,從需求側、最前端反思供給側的問題,圍繞“加速推進工程大學教育轉型”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中,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對陸軍50個旅團級單位的數千名我校畢業學員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研判,深入瞭解部隊訴求,發現了一些傾向性問題。調研發現,大學部分任職課程的教學力量偏弱、教學訓練質效不高、教學內容“含戰量”不足,教學模式與備戰打仗“貼合度”還有待加強,實踐教學與部隊崗位對接不緊的問題尚不同程度存在,科研工作在系統化思考、體系化布局、有組織開展方面還可以進一步完善。

  緊盯這些矛盾問題,我們在校內先後召開不同單位類型、不同任務層次座談會10餘次,對11名院士及專業技術少將進行訪談,徵詢了50餘名團以上領導幹部意見建議,聚焦一些重難點問題和普遍性現象,形成了一些思考認識。我們認為,在新起點上創辦一流軍事名校,必須把教育轉型這個風向標鮮明地立起來,系統推進大學辦學育人向著辦部隊滿意的教育、實施高品質教學、開展有組織科研轉變,用嶄新的目標願景引領建設發展,用高遠的事業追求凝聚意志力量,推動大學辦學育人邁上新台階。

  緊盯學員主體,推進人才培養由“自我滿足”向“部隊滿意”轉變。一是校准由“兵種排長”拓寬到“陸軍排長”的新定位。在部隊合成化、聯合化的趨勢下,立足兵種、面向合成、融入聯合,統籌好兵種任職與長遠發展,切實把人才培養的視界拓寬到“陸軍排長”。二是樹牢“先育人、後育才”的新理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論教學、課程思政“三維一體”融合育人,突出全過程管理育人,開展心理、法律、訓練等全期“伴隨服務”,把“一切為了學員”落到末端、見到實效;增強人文素養、品德教育,確保培養的人才思想過硬、品行端正、素質優良。三是升級“指技融合”的新模式。通過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和高水平軍政訓練,築牢科技基礎、人文基礎和軍政基礎,提升思維層次,拓寬專業視野,增強長遠發展潛力;精準對接部隊崗位需求,教之以理、授之以術,實施“戰鬥員+技術員”“指揮員+科學家”融合培養,打通從院校到部隊、從課堂到戰場的人才培養鏈路。

  始終聚焦主業,推進教學改革由“自我設計”向“高品質教學”發展。一是推進課堂革命。堅持面向部隊、面向戰場、面向未來,緊跟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重塑教學內容體系,既要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向“45分鐘”要效益,開展智慧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又要發揮第二課堂“助推器”,把創新俱樂部與課程教學同等對待,釋放學員活力,雙輪驅動學員綜合素質提升,以課堂教學為支點撬動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全面提升育人質量。二是實施教員能力升級計劃。嚴格教員資格認定,全面推行教官制,加大部隊教官選用,分類確定主講教員、輔講教員、部隊教官資格認定標準,規範資格認定程序,建立“能上能下”機制,實施崗位任職課程資格准入制度,試點開展學員評教選課制度,營造良性競爭環境。三是推進教學條件增效工程。突出以戰領建、建用一體,強化“建、用、管”體系設計、同向發力,對新建項目要圍繞作戰需求和教學需要論證清楚,避免低層次的重復建設。強化科技賦能,提升智慧校園、裝備場地、實驗條件等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對大學現有條件進行整合,集優集約、開放共享,全面釋放教學條件整體效能,有效提升對備戰打仗、人才培養的貢獻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