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香港:被藝術改變的城市生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8 10:31:11  


 
  M+未來建築物的面積據介紹有6萬平方米,將是一座跨界藝術、設計和影像的視覺文化博物館,“以香港和現今的角度,配合全球性的視野來‘從內向外’發展”。但M+行政總監李立偉在16日對媒體的展覽說明會上表示,博物館不只是一座建築物,他說:“藝術可以標誌一個地方,油麻地亦正體現了香港的風貌及個性。我們希望能成為這個地方的城市肌理及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在這趟由油麻地砵蘭街至上海街的藝術旅程中,藝術家使我們對熟悉的事物有重新的理解。”也許是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體驗到這種油麻地的風情地貌,展覽說明會被放置在油麻地一個老餐廳里舉行,聲音沙啞的駐場女歌手且歌且舞,用兩首老派粵語歌為當代藝術開了場。
 
  因為地理文化原因,香港當代藝術一向與歷史的重構有著重要聯繫,“M+進行:油麻地”展覽即以此為主題。7位藝術家均選自香港本土,他們從不同的叙述方式出發,將油麻地社區被遺忘的一些空間如店鋪、街頭公園或天橋下的公共場所等地方,活化到了當代香港的面貌中,讓市民可在日常中感受到藝術。

  在甘肅街和上海街的交界處,搭建了一個類似帳篷的臨時空間。走進去,黑暗中就慢慢浮現出藝術家曾建華的“七印”計劃之《第四封印》。這是一個取材於《聖經啟示錄》的數碼錄像裝置,關於死亡的文字從上方的投影機內落到地上,像蛇一般時疏時密地爬行在觀眾周身。藝術家試圖探索在“9.11”後的世界所提出的宗教與道德問題,另一方面也探討猶太教與基督教世界觀之中屢被爭議的價值觀。
 
  梁美萍的《好掛住芬達》想要講述三個在過去50年曾經伫立於澳門傳統購物中心地帶的戶外霓虹招牌的前世和今生。裝置錄像被她分置為兩個部分,展在距離油麻地地鐵站C出口不遠的街區:砵蘭街和文明里的街頭公園,以及位於砵蘭街10號的“山水環保回收公司”——名為公司,其實是一間賣二手舊貨的老鋪。梁美萍站在店鋪前,留心過往觀眾的反應,並指點我們去對面的公園觀看另一半作品。放在店鋪里的是一台舊電視機,正在播放作品的錄像部分,如果沒有旁邊那叠印有“M+進行:油麻地”的宣傳紙,觀眾很難將作品從它周圍堆積的舊貨中區分出來。三個霓虹招牌曾是澳門當地街景照片的景觀之一,梁美萍說,當她發現招牌中的“可口可樂”和“雪碧”已消失不見時,決定要做這件作品,探索文化流動和傳承的意義。她模擬了在澳門“可口可樂”制瓶廠發現這些招牌時的擺放方式,把它們移植到回收店對面的街頭公園里,將視覺物件轉化成為具雕塑感的裝置。
 
  白雙全的《L》是一項多重聯結與多單元的都市介入項目,包括了表演、展覽與記錄等各種面貌。這項目期望以藝術作為一種媒介來遊走於精神、社會互動和日常生活等層面之間,並試圖以此來改善大眾生活。展覽期間,藝術家在廟街一帶推行以藝術概念來營造日常生活情景的活動,如在街頭推廣以針對白領上班族而設的自我提升課程。而藝術家在課程內的交流及研究後所收集的創意意念和“藝術小動作”,將會在鄰近的店鋪和三份刊物內展示。
 
  香港藝術家生存和創作生態,和內地藝術家相比似乎有很大差異。曾就讀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並在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的梁美萍,現在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任教。梁美萍2002年獲頒了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但她告訴我,此前自己有將近20年不曾做過一件作品。白雙全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兼修神學,在為《明報》副刊的視覺藝術專欄做了4年撰稿後,他開始用攝影、繪畫和混合媒介來進行創作。2009年,他攜作品《製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異邦的城市和夢》獨自代表香港館參加了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白雙全目前算是香港最具活力和名氣的本土藝術家之一了,我問他以後是否將為職業藝術家,他說這很難有答案:“以前在香港做藝術,我們只敢說兩個月以後還做不做藝術,這兩年生態好了很多,我們也只敢說兩年以後的事情。”(來源:三聯生活週刊 作者:曾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