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三大宗教領袖共論不同信仰之包容並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3 00:44:50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5月21日,第三屆尼山論壇已經進入第二天,當日下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闞保平齊聚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國學分館,基於各自代表的信仰立場,開展了以“多元信仰與共同倫理之中國經驗”為主題的明湖高端對話。

  人民網報道,在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蔣堅永的主持下,學誠首先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佛教在歷史上面包括現在,不是排他的,佛教尊重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尊重不同的尊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明,能夠包容。佛教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儒家、道教文化,逐漸完善與進步,儒道兩家在佛教影響下也不斷發展。佛教講究以佛釋心和緣起性空,身心是相互影響的,自己對待他人與他人對待自己是一樣的,所有要講究包容與互相理解這一道德倫理。“正是因為儒者,所以我們今天佛教、道教才能夠坐在一起對話,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學誠說道。

  張繼禹道長認為學誠所說的佛是圓融的,這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是一致的,道家之真精神也有這一特點。“道教大家熟悉的有句話,第一叫‘有容乃大’,第二叫‘虛懷若穀’,這都是道家的精神和追求。”張繼禹表示,道家講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及虛懷若穀等精神,跟佛教一樣注重兼容並包,在保留其傳統文化同時吸收接納外來文化。道家注重簡樸慈愛與忠孝,這與儒家是相通的,即“儒仁道慈”。道家講求孝是修身的道路,忠孝一本才能修仙,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即道家的倫理。

  闞保平先生認為,中西文化是有很大差異的,如西方文化想極力改造異域文化,不能改造就使用暴力手段,而中國文化就比較包容,面對異域文化是不斷改造吸收的。基督教認為把世界單一化是一種惡,消滅多樣化是一種罪。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就需要包容文化,基礎就是多樣性的文化基礎,中國文化就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關於各宗教有沒有共同倫理這一問題時,學者一致認為,無論何種宗教從他本質的意義來講都是相通的,所有宗教都是讓人向善的,宗教的本質就是道德作用。佛家講的慈悲,道家講的慈愛以及基督教的講的博愛,三種倫理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