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BBC揭秘台灣“川味”牛肉面發展史
http://www.CRNTT.com   2018-01-29 16:53:07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18日刊登台灣媒體人威克的《翻轉本地口味的“川味”牛肉面》一文,記述了“川味”牛肉面在台灣的發展歷程。文章稱,一個當初是為了謀生而想出來的料理,卻意外地讓台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改變,這背後有段辛酸的故事。

  “養家之道”

  文章稱,早年台灣吃牛肉的風氣並不普遍,這是因為當時以農業為主的台灣社會,農民因感念耕牛的辛苦極少屠宰牛只,牛肉自然就不便宜,很難走上尋常百姓的餐桌。1949年之後,許多軍人隨著國民黨當局到台灣,家裡食指浩繁,低微的薪水很難維持家計,因此紛紛經營副業貼補家用,有的作裁縫、有的做燙頭髮、還有許多就投入與吃有關的行業。打著“四川牛肉面”的“川味”牛肉面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以肉質較韌且耐煮的牛腱鹵製作為主角、搭配牛骨頭熬煮的原湯。

  為什麼是“川味”?這是因為當年食客並不習慣原味的牛湯,所以除了加入五香八角之類的香料、還在炒制牛骨頭準備熬湯的時候加入了因為想家而模仿做出來的“川味”豆瓣醬。

  原先辣椒在台灣料理中所扮演的不過是“配色”點綴的角色,基本上在1950和1960年代台灣吃辣的人口就是以隨軍赴台的士兵為主,台灣本地人口幾乎都是吃不慣辣味。但是隨著“川味”牛肉面的風行,台灣吃辣的人口也就越來越多,當年為了思念家鄉所做的豆瓣醬如今成了台灣南部岡山的“特產”,後來還衍生出了提味的辣牛油,將辣味導入了台灣社會的飲食文化。

  無心插柳

  文章稱,牛肉面能夠在台灣成為平民料理,其實和美國也有相當大的關係,也可以算是美國和台灣之間貿易角力下的“意外結果”,美國的貿易壓力不經意地成了普及“川味”牛肉面的助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