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昆曲煥新離不開“青春訣”
http://www.CRNTT.com   2024-03-14 15:11:34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據中國文化報報導,今年是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23年。自從昆曲成為中國的“非遺之首”,隨著政府對非遺的保護與社會動員,昆曲的命運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從日漸衰微的趨勢轉變為具有生機與發展前景,昆曲的存續與價值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共識。

  其中,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是昆曲傳承與傳播過程中非常突出的現象。譬如,從劇場的觀感來看,從“座中皆白髮”到“座中皆黑發”成為一種直觀的印象與感嘆。這種景觀迥異於許多雖然成為非遺但仍然缺少受眾的劇種和傳統藝術。在不同版本的“京城四大俗”裡,一般都包含“聽昆曲”這一項,這也意味著在文化消費裡,昆曲仍然受到關注,甚至會成為品位與身份的標識之一,這些也都是大眾文化的組成部分。

  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與運作,可以說是這種轉變的“第一桶金”。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劃,由蘇州昆劇院於2004年開始巡演,迄今已有20年,演出400餘場。青春版《牡丹亭》選擇青年演員主演大戲,因之名為“青春版”,並以培養年輕觀眾為目標,以國內外著名大學為重要推廣場所。不僅將經過現代更新的“昆曲新美學”進行傳播,而且扭轉了昆曲的觀念,使其成為一種在青年中的流行文化。這一時段的大多數年輕人對昆曲的關注與興趣,首先是從青春版《牡丹亭》開始的。時至今日,儘管《牡丹亭》的版本很多,各個昆劇院團的新編昆曲層出不窮,青春版《牡丹亭》仍然是昆曲演出裡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已經成為“文化經典”。

  非遺在中國社會的普及與流行,與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相輔而成。自2006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後,我國政府對非遺進行了強有力的推廣與建設。不僅各級政府都設立非遺相關部門,進行常規的非遺評審,推動非遺立法,而且在高校陸續開設非遺專業。非遺保護成為一種新的話語,將原有的“民族藝術”“民俗”“民間文化”之類的話語進行“翻新”,成為一種全民關注並吸引社會各界投入資源的文化活動。青春版《牡丹亭》的運作中,就有效地和非遺的概念相結合,提出“原汁原味”“只删不改”等昆曲製作理念。由於昆曲是中國第一個進入世界非遺的項目,在非遺保護的實踐裡,昆曲往往會成為最早實施與試驗的領域,諸如文化生態區的設立、各級傳承人的認定等,昆曲與非遺在中國社會日益滲透,日漸成為年輕人熟悉與關注的對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