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防災減災,發展中國家不能承受之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7 12:27:00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社論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災難在全球各個地區肆虐。繼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後,2008年5月6日的消息說,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目前在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共造成2萬多人死亡,4萬多人失踪,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地區人口集中,水網遍布,交通不便,使得災情評估和救災都困難重重。這是今年到目前爲止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自然災難。

  社論說,比較2005年發生在美國南部地區的“卡特里娜”飓風,那場風暴造成了1069人死亡和百萬人無家可歸。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死亡數字來衡量災難的嚴重程度,但是這些數字本身依然呈現出一個嚴峻現象。如果單就其造成的傷亡數字和損失而言,我們不難發現,發展中國家在防災减災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發展中國家在防災减災方面的困境,首先體現在社會發展水平上。由于不少發展中國家剛剛解决溫飽問題,無法在短期內形成大範圍的防災减災網絡,沒有一個完善的氣象預警系統,導致在自然災害出現的時候公衆無法知情,而只能依靠個人力量自救。在此次緬甸風暴災害中,就出現了災區人群對熱帶風暴認識不够,轉移不及時的問題。而一旦發生災難,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缺少必須的藥品、水和食物。房屋等硬件更不具備强有力的防災條件,也導致了防災减災的能力較低。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防災减災中,仍然處于國際弱勢地位。在各國的國際防災减災合作中,大多數發達國家首先重視建設自身的防災减災網絡,幷且關注自身所在地區的天空、海洋和异常天氣,對于國際合作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自印度洋海嘯之後,迄今已有4年之久,但是同類型的災難再度發生,讓人們對防災减災國際合作的效果憂心忡忡。

  風暴之後是水患,水患之後又有大規模傳染病的威脅。每一次自然災害所産生的致命威脅都不是孤立的。因此要靠單一發展中國家之力,化解防災减災的難題在當下仍然有困難。這種難題是發展不均衡造成的,也是短期內難以通過個體國家力量突破的。同時,這種難題又常常會針對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國家發生。即便在災難發生後,緬甸通過各種渠道,呼籲國際社會和外國人個人捐贈,都難以彌補這種災難造成的天價損失。因此,我們才有必要通過國際制度性的合作,來降低任何自然災害可能産生的損害。

  社論指出,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等綜合因素,大規模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有增無减。而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承受的壓力要遠遠大于他們的承受能力。人們常常說,防災减災要關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把預警信息有效地發布的問題。但是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防災减災的“第一公里”問題,那就是怎麽在災難登陸的第一公里,就把可能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範圍內。這種“第一公里”要求,實際上是對整個國際防災减災的制度性期待。

  每一次災難都是悲劇,但是每一次災難又都是警醒的最後機會。自然往往能够改變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則。期待在緬甸風暴災難之後,國際社會除了反對軍事沖突、彌合民族裂痕、維護世界和平等迫切任務外,還應該爲發展中國家的防災减災共同制定一種國際合作的新規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