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提案議案數量不是履職唯一標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9 11:14:10  


  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說實話、說短話蔚然成風,甚至出現了“搶話筒”發言的情況。交際式應酬式語言,被大大“節約”掉了。踴躍的發言潮背後,是政治權利得到充分尊重的議政氛圍,漸趨濃厚。

  除了說,還有寫。代表委員們是否有提案議案,提了些什麼建議,一直就是兩會的焦點。有沒有提案議案,有多少提案議案,甚至被習慣性地當作代表委員是否履職的參考標準。

  代表委員,是民意與行政之間的橋梁,是監督權的具體行使者,絕非單純的“榮譽稱號”。在其位謀其政,確是對他們的應有要求。從這個角度說,在兩會場合,能夠拿出提案議案,的確可以視作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具體表現。但是,如果將有沒有提案議案視作唯一的履職標準,不免偏頗。

  今年兩會,政協委員俞敏洪說本來要提兩個提案,但現在只提一個。他表示,沒經過調查研究就出提案,是“添亂”。這番話,值得回味。

  提案議案,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國事鄭重,濟民也好革俗也好,不能不建立在對客觀情況的充分把握上,否則,既可能因為信息偏差而導致意見分流,也可能干擾決策思維。處於轉型期社會,更要講求客觀的重要性。不同行業,不同社會角色,對於同一事務的價值判斷角度的差異在趨於加大。儘管協商或博弈正是彌合差異的主要途徑,也是兩會的主要功能,近年來協商的充分性也在持續增加,但是,如果沒有對實際情況的了解為基礎,即使協商和博弈再充分,也很難得出最恰當的結論,反而容易造成協商成本和行政成本的無謂增加。實事求是,其實是常識,是降低無謂成本不能偏離的原則。協商、監督、行政,都不應背離這一原則。

  應該看到,人們之所以對代表委員們的提案議案關注,是政治熱情的一種表現。解決前行道路上的問題,離不開基於這種熱情而醞釀出來的共識,這種共識也是改革的力量來源。但也要看到,關注提案議案甚至將其量化,與是否切實履職並無直接對應聯繫。

  今年兩會,有不少新代表、新委員,即使擁有較為豐富的一線經驗,但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就拿出多少好的提案議案,並不現實。履行好新的政治職責,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際情況,在更宏觀的視野中,尋找到能夠革除弊端,增加公共利益的好想法。建言建議是一種途徑,代表民眾行使好監督權,同樣是一種途徑。

  參好政議好政,既應體現在兩會這樣重大的政治時刻,也應體現在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時間:3月8日 來源:京華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