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引爆了公眾的失望。紅會更需要在賬目透明、機構設置等方面做出更接地氣的改進。不在這方面痛下整改決心,僅僅重新調查一個郭美美,療效不過了了。紅會改革的方向,不僅僅是“去行政化”那麼簡單,需要改變的,還有讓慈善回歸民間。
時隔兩年,紅十字總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決定重啟“郭美美事件”調查,原因是“在蘆山抗震救援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並未得到社會認可”。簡而言之,為了重塑社會公信力。
從20日地震發生,到22日短短三天時間,對紅會的質疑聲不斷湧現:“考察災情門”、“名表門”、“豪車門”、“買路錢”……聲稱不理質疑,“埋頭苦幹”的紅會,最終還是選擇了糾正錯誤和澄清傳言。
再次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獨立於紅會的社監委重啟調查,也從側面表明了紅會想要討個清白的決心。值得思考的是,真的僅僅是一個炫富的“郭美美”,就讓一個具有108年歷史的公益組織,一個從1993年就有專門法律《紅十字會法》保障的法定機構,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嗎?
兩年前的調查結果宣稱,郭美美“炫富事件”與紅會無關,但商業系統紅十字會的管理存在問題,決定將其撤銷。可作為紅會基層組織的“商紅會”卻與紅會的關係企業“中紅博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合作關係。再加上“天價”帳篷、天價“餐費”、善款“縮水”……被這些負面信息鯨吞蠶食,和善款一同被揮霍的,還有公眾來之不易的信任與善心。郭美美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引爆了公眾的失望。
作為一個擁有副部級行政級別的單位,紅十字總會的有關負責人曾如此剖析,“不接地氣兒,是不少官辦社會組織的通病”。“官辦慈善”,不僅存在不接地氣的弊病,還容易引發渠道壟斷和利益輸送的猜想。紅會改革的方向,不僅僅是“去行政化”那麼簡單,需要改變的,還有讓慈善回歸民間。
在郭美美事件後,紅會曾於去年8月主動接受國際紅十字會的組織能力評估,尋求改革診斷。評估中有一個題目:“紅十字會對於代表最脆弱人群的意願表達做得如何?”這一條,紅十字總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稱,得到的評估結果是“A”——屬於比較差的那一檔。想要重塑公信力,必須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真正回到民間,回到最需要的人身邊,扶危濟困,雪中送炭,這才是慈善組織的立身之本。公信的重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要指望畢其功於一役。
而在這個漸進的過程裡,紅會更需要在賬目透明、機構設置等方面做出更接地氣的改進。不在這方面痛下整改決心,僅僅重新調查一個郭美美,療效不過了了。
所以,時隔兩年重啟調查,即使有公眾代表參加,也不可能讓紅會一夜之間重獲信任。正如實事求是、探尋真相是事件調查的根本一樣,公開透明、扎根民間才是慈善組織的生命。(時間:4月26日 來源:山東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