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摘官帽是實現環評公正性的第一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2 00:12:14


霧霾中的北京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3月17日主持召開環保部黨組會議,原則通過了《環境保護部關於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鈎工作方案》(以下簡稱《脫鈎方案》)和《環境保護部黨組關於嚴格廉潔自律、禁止違規插手環評審批謀取私利的規定》。陳吉寧現場承諾,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今年將率先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也要分批分期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一律取消環評資質。(3月19日《京華時報》)

  鑒於以往“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的國內環評亂象,以及社會強烈呼籲環評從政府脫離的民意期待,《脫鈎方案》的出台,無疑讓環評機構從環保部門脫鈎有了切實可行的具體依據。

  據環保部2011年統計,全國環評機構共1162家。在全部環評機構中,事業單位環評機構有576家,其中掛靠在各級環保系統的有333家。環保部2009年曾抽查環評機構,結果75家被抽查的環評機構中,30家出現了質量和管理問題,比例高達四成。全國不少環評編制單位往往與環評報告審批單位存在利益關系,有些是其下屬事業單位,違反了《環評法》的有關規定。這種體制如不改變,環評的公正性就難以保障。

  時下打開網絡,違規“環評師證書掛靠”的廣告比比皆是。環評師證掛靠泛濫之下,不少環評機構連起碼正規合格的環評師職業人數都達不到,甚至有些環評機構沒有環評師,也照樣攬業務。如此,相關執業機構出具的環評報告,能有多高質量、多少可信度?

  長期以來,由於與GDP深度掛鈎,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政績觀畸形,地方政府防治污染的第一責任人制度,在實際中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反向的保護和幹涉。如此一來,當環評業務還嚴重依靠地方政府發包、環評費用還依賴政府給付的情況下,社會環保中介即使有心嚴格環評,恐怕也只能是底氣不足。

  環保部此次通過方案剝離官辦環評中介,只是堵住了環保部門等在環評方面可能存在的權力尋租等淺層問題。去行政化,卸下“雙肩挑”,實現了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分離,避免了“瓜田李下”的嫌疑,保證了環評的公信力。但從防止污染、釐清國內環評業亂象、提升行業服務質量來看,這僅僅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艱巨的工作要做。

  如加強環評中介及從業人員准入、退出機制建設和落實,破除由於監管不力而導致的環評業服務質量不高問題;強化對地方領導官員執政、執法相關理念的教育,增強環境防治保護意識;研究科學的環境評價機制和官員政績考核機制;出台官員任期資源環保審計制度;加大對環境監管不力現象的問責、處理力度。通過綜合發力,提升地方政府自覺防污、治污的主動性,將環評體制改革進行到底。(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餘明輝)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