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懸賞”排查精神病人須防負面效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14:45:43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設獎鼓勵的做法并不陌生,但對於設獎排查精神病患者可謂聞所未聞。據稱,當地此舉緣自兩方面考量:一是國家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有很多關愛補助政策,綫索獎勵旨在發動群衆把精神病患者找出來,讓他們享受補助政策,有利於治療與康複;二是最近各地陸續報道多起重性精神病人肇禍傷人致殘致死事件,把精神病患者找出來實施監控或醫治,可以減少或規避其對他人造成的生命與安全威脅。由此說來,此舉的決策善意當顯而易見。不過,好動機未必就一定有好效果,比如,謹防正常人“躺槍”就是人們對此舉可能引發負面效應的擔憂。

  首先,有關部門發布的精神病患者的11條“病症”就未必科學和准確。比如“過分話多(說個不停)、活動多,到處亂跑,亂管閑事等”,“對人過分冷淡,寡言少語、動作慢、什麼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由於其內容指向相對寬泛,難有什麼叫“多”、什麼是“慢”的具體量化標准,便極易導致認知“擴大化;而“無故不上學、不上班、不出家門、不和任何人接觸”的表述,更不無“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橫掃”之嫌,難怪網友特別是一些宅男宅女會有“躺著也中槍”、“快來舉報我”的驚呼與調侃。而標准的“不靠譜”則勢必導致人人自危或疑神疑鬼。 
  其次,基於“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的常識考量,舉報精神病患者的鼓勵政策或會被人為扭曲、利用。出於“爆料即獎50元”的獲利動機,且提供者沒有對其綫索真實性負責的擔憂,人們便不能不憂慮此舉會否被別有用心者用作個人目的。比如,將與自己有過過節或矛盾的人謊報為“疑似精神病患者”,即便是此人經“專業鑒定”被最終排除,但此番“被精神病”的折騰已讓舉報者達成打擊報複的目的。再說,公民身心健康狀況當屬個人隱私範疇,隨意被他人指為精神病患者便難脫侵權之嫌;鑒於人們對當今社會保密效果的信任感缺失,一旦舉報信息被洩露,舉報者與“被精神病”者的隔閡與矛盾便不可避免。警惕由此帶來的人際不信任及社會不穩定,并非杞人憂天。

  善政還需善為,凡事當循法治。排查精神病患者,必須充分尊重人權,保障公民隱私,講求方式方法,切忌層層分解目標,警惕負面效應,尤其不宜搞“群衆運動”和有獎舉報。正如專家們的觀點,單個疑似症狀不足以認定一個人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發現和診斷,應該首先由患者家屬啓動,政府公權才能介入。”(來源:華商報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