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氣象局停止霾預報預警”須做好釋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21 18:55:22


  1月17日晚間,一張“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圖片在微博上流傳。圖片中的文字寫道:“各省轄市氣象局,各直管縣(市)氣象局,省氣象台:2017年1月17日18:36分接中國氣象局預報司電話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預報預警工作。請各單位接到本通知後,即刻停止制作和發布霾預報預警產品。對於出現能見度小於10KM的情況,可根據相對濕度,按照霧開展預報預警工作”,落款人為“科技與預報處”。

  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相關工作人員處證實了該通知的真實性。該名工作人員表示,“因為之前氣象局與環保部門在發布霾相關信息時經常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這次將要出台一個聯合工作機制,以後霾預警該怎麼發,由誰來發,會有一個會商機制。”多位氣象、環保系統人士分析稱,氣象部門不再發布霾預警預報,意味著兩部門正在進一步厘清職責劃分,避免在公開發布中出現兩種口徑的“預警”引發誤解。

  根據相關解釋,所謂“氣象局停止霾預報預警”并非是停止“霾預報”,而是建成一個協調機制,避免信息衝突。從保證信息可信度的尺度衡量,有值得肯定之處。

  雖然已有相關解釋,但“停止霾預報預警”已經在網絡上引發了一陣討論。這一新聞源,關涉到“霧霾信息是否公開透明”的重大話題,所有指向這一話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民衆的焦慮。希望“焦慮”最終只是“多慮”,但正視網絡民意,回答好釋疑工作,同樣是“協調機制”如何建立的題中之義。

  該新聞之所以引發廣泛討論,首要原因在與民衆對霧霾障目之下、信息必須透明的渴望。有網民將此消息解讀為“霧霾不報了”,固然是誤解,但對於信息缺乏“參照驗證”的擔憂是值得考慮的。畢竟,環保數據作假不乏先例,環保部在上月收回1436個空氣監測點監測事權,亦是出於此種考慮。而氣象部門的數據,過去無疑能為數據作假提供佐證,如今若取消參照驗證的渠道,同時也是少了一重數據的相互“監督”,同時也增大了過錯成本。一個監測渠道的失誤,可能造成巨大範圍的環境應對失策。那麼在“協調機制”之下如何作到透明、可信,須有十足充分的解釋。畢竟,相比因技術原因產生的數據誤差,信息的透明公開才是毫無疑問要置於頂格考慮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