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飛機“逃票”事件,這次“規則論”打錯靶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9 17:26:27


  有些問題來自“不經意”。

  比如,剛看到“逃票”、“家長掩護”、飛機被迫清艙等關鍵詞,我們會想到什麼?無語,鑽空子,不守規則,這些詞或許就像點擊後自動蹦出的彈窗。但這類譴責,可能是基於無本之木。

  日前廣受輿論關注的飛機“逃票門”,又迎來所謂“反轉”。7月18日,民航局航空安全辦公室公布調查結果:涉事五名旅客系兩名成人和三名兒童,均是首次乘坐飛機,誤以為1.2米以下兒童不用購買機票,無故意逃票行為,不構成違法犯罪行為。

  不是“逃票”,而是誤以為無需買票;沒有“家長掩護”,而是安檢漏洞太大。這番調查結論顛覆了很多人的預想,也讓很多指向“規則意識闕如”的結論有被打臉之虞。

  18日新京報刊發的《“熊家長”帶孩子飛機逃票:荒唐背後的漠視規則》,將問題歸結於“熊家長”漠視規則,就難言縝密。事實證明,輕易采信“家長掩護孩子逃票登機”的單方信源,且憑著經驗化想象,就排除家長確實不知幼童要買票、過失主要在安檢層層失守的可能,也有些大意。

  眼下輿論對涉規則議題的話題確實有些敏感,無論是老太投幣還是“暴走團”,都能激起口水一片。因為規則意識是公共性話題最討巧的切口。如果未守規則是有心之過,那落入公衆泛道德話語的射程之內,不冤;但若那只是無心之過,大談規則則失於苛責。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