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霍金的“娛樂精神”構成獨特的流行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8-03-15 17:14:13


講述霍金的人生,苦難與病痛都繞不開。但多數作品沒有去刻意渲染。
  霍金本身成為流行文化的一個現象,這有助於公衆對他所研究領域產生了解的興趣,另一方面,霍金經歷自身的“傳奇性”,也在提醒公衆,你所關注的,也許并非你想要關注的能指或所指本身。

霍金的影視形象彌補了新聞形象的單一

  史蒂芬•霍金去世的消息一傳來,朋友圈立刻掀起紀念狂潮。大家與霍金似乎都很熟,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時間史之謎》相信是中國內地對其著作的首度中譯化,迄今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一代甚至幾代人多少都讀過或者說挑戰過他的《時間簡史》、《果殼裡的宇宙》,大多數情形是鎩羽而歸。作為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與宇宙學宗師,這些普及讀物仍然令普通讀者望而卻步。

  因此,很難回顧霍金的學術生涯。不妨將視綫投向他數十年參與影視作品的情形——似乎也在彰顯他大衆傳播環境中的偶像地位。最為世人所知的例子是詹姆斯•馬什導演的《萬物理論》,“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飾演的青年時代乃至患病癱瘓時期的霍金呈現了一個公衆視野中相對陌生的大師形象,高度還原的企圖顯然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認可,埃迪憑借該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意氣風發的青年霍金在埃迪演來,頗有一些羚羊掛角的風範,但評價該片表演最重要的維度誠然只能是對霍金早年背景的熟悉度,這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比較困難。這部改編自霍金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回憶錄的作品盡管非常感人,但不可避免地被好萊塢化成相對於言情的面貌,對於霍金所闡釋的物理學話語也做了簡單化處理,因此收獲掌聲的同時亦收獲一些批評。

  盡管片名叫做《萬物理論》,實際上影片側重於呈現冷戰時代生活細節及霍金夫婦之間的情感微妙變化,霍金慣常出現於大衆面前的形象,被一定程度補全為有血有肉的完整塑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