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地動儀之爭更關乎教育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5:53:26


  近日,圍繞張衡地動儀被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删除的爭論成為熱門話題。

  提到張衡地動儀,很多人頭腦中都會自動浮現出那張八只青蛙張嘴等待八條龍嘴裡的銅珠掉下的經典造型,卻往往忽略了它是一件上個世紀50年代由專家制作的複原物。

  張衡,古有其人,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也有關於候風地動儀的描述。然而,與複原模型長時間在歷史教科書中猶如確切文物一樣的存在相比,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爭議一直存在。據報道,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曾指出該模型存在原理性錯誤,還有外國學者在有關著作中質疑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

  在地震預測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的今天,對張衡地動儀的質疑似乎成了一個關乎文化自豪感的問題,以致2003年河南博物院“張榜納賢”,希望有人能讓張衡地動儀“動起來”。

  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密不可分,這或許是張衡地動儀當初被選入歷史教科書的重要原因。因此,有關張衡地動儀的爭議,固然關乎傳統文化自豪感,但首先應該是一個教育之道的問題,即以什麼的理念、態度和方法傳承文化。

  這至少包含了兩個層面內容:一是依據史料實事求是地向學生介紹張衡及其候風地動儀理念;二是在此基礎上對這種預測理念進行科學辨析,獲得關於地震預測的科學信息。

  人教社稱,張衡地動儀并沒有删除,而是在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册涉及古代科技的專題中作了專門介紹,并在學習活動設計上突出了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比起張榜招賢複原張衡地動儀來,筆者倒是更期待講授這一內容的老師們好好落實新教材作上述變動的良苦用心。(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巴扎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