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對於張衡地動儀教師講解是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5:55:34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册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删除。對此,《北京青年報》記者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并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從人教社的最新回應來看,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并沒有從教材中删除,而是將相關內容從初中歷史教材調整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同時高中歷史教材也有相關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輿論所謂的“出於對科學的尊重,歷史教材删除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說法,是不嚴謹的。

  事實上,只要歷史教材中有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知識,不管是在小學教材中,還是在高中教材中,都面臨一個現實問題:歷史老師如何講解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知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還像過去一樣講解,把不科學的候風地動儀複原模型當成歷史上的候風地動儀,那必然會誤導學生。尤其是學生長大之後,知道以前學習的候風地動儀複原圖不科學,根本無法有效監測地震,就有可能對我國古代科技發明產生懷疑。

  據報道,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上世紀50年代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複原出來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飽受爭議。複原出更符合地動儀邏輯的中科院教授馮銳直接指出,教材中的複原模型是錯誤的。其實,按照科學嚴謹的態度,歷史上的候風地動儀究竟能不能監測地震的發生,馮銳複原的模型是否更符合張衡的設計原理,我們是無法給出確定性答案的。這決定了教科書以及歷史教師的授課水平必須專業。

  首先,要清楚地告訴學生,我國古代的歷史書中有地動儀的簡單記載,但是并沒有候風地動儀的原件流傳下來,時至今日,科學家還沒有成功複原出可以有效監測地震的候風地動儀,我們今天看到的候風地動儀的複原圖、複原模型,未必符合張衡的設計,這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其次,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不管歷史上的候風地動儀是什麼樣子,能否准確預測地震,但張衡在那個時代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國古代的科技發明成績仍然是輝煌的,值得我們後人引以為傲。

  對於包括候風地動儀在內的很多古代科技發明方面的知識,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并理解,考驗的是教師的講解水平,教師并不需要懂得其中的科技原理,只要能够引導學生客觀看待歷史即可。歷史知識經過不斷研究,被發現存在疑問不足為奇,但是讓其退出教材,并不是最好的辦法,科學的辦法應當是對存在爭議的歷史進行合理地講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甚至也可鼓勵學生對疑問進行討論。(來源:信息時報 作者:何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