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衡地動儀淡出教材,地動儀真假之辯仍是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5:58:42


  近日,有媒體報道,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册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删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複原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對此,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并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從初中歷史教材轉到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册的“古代科技耀我中華”一課。該課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盡管如此,張衡地動儀的發明還是陷入了真假之辯中,并且,這樣的爭辯也早就存在。然而,要弄清地動儀的真假,就需要另一種辨,即用事實和證據來辨別和證明地動儀的作用和原理,以及其是否真實存在。

  對於地動儀的描述主要在《後漢書•張衡列傳》,原文是:“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然而,實際上可能存在的候風地動儀早已消失。因此,地動儀只有記載,沒有實物,也沒有圖紙,更沒有對原理的解釋。於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於1951年複原制造出了一個地動儀的模型。這一模型一直飽受爭議,但仍然在中小學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

  最大的爭議是,王振鐸複原的模型并不能工作,無法模擬在某一方向地震後觸發“龍機吐丸”,下面的蟾蜍銜之。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曾指出王振鐸模型的錯誤,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是古籍記載有誤或不詳細,要麼是人們的理解有誤,因而做出的模型行不通。地動儀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後一種。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