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動儀之爭,科學探索永遠在路上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6:00:50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册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删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複原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并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說到古代科學,張衡地動儀是一項必提內容,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和模型圖片。然而近年來,有關教材中張衡地動儀的科學性問題,一直受到質疑。

  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圖片,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複原得出的。關於張衡地動儀,歷史記載很少,還原很難。也因為難,後人的複原可能并不符合歷史事實。無論是科學本身還是對科學的認識,都存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有新的發現,還原成更接近歷史真實的張衡地動儀,當然是一件好事。

  據稱,為複原出更具科學性、更接近史籍記載的候風地動儀,早在2003年,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就重啓了“張衡地動儀”探索證明之路。而其依據,是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找到的196個字的記載,後來又在《續漢書》《後漢紀》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關記載,最終由196個字擴展為238個字。或許馮銳複原出了更有科學邏輯、更為符合史料記載的地動儀模型,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相對於前人,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經大大進步了。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能够理解前人和他們的發明創造。科學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有時甚至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對張衡地動儀的認識也是一樣。誰也不敢肯定,現在複原出的地動儀模型一定是當年張衡做出的那個,馮銳自己也說這僅算“我們在當前這個時代對張衡的理解”。

  如此背景下,也不能說“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沒有意義。於張衡地動儀而言,我們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於後人的修複而言,也應該記住這一路的跋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