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刷臉”技術需明確法律邊界
http://www.CRNTT.com   2019-12-05 14:17:25


  近日,刷臉辦卡服務在三大運營商的北京自有營業廳上綫,原本20分鐘的入網過程縮短至兩分鐘;一家銀行則引進了聲紋核身項目,期待在預防欺詐、提供優質服務方面發揮作用。不可否認的是,人臉識別、聲紋識別技術,在降低人工成本和生活便捷方面已經發揮作用。不過,新技術帶來的新隱患也令公衆感到擔憂。我們最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場景:用戶在為刷臉與聲紋識別服務叫好之後,又要為背後潛在的隱私風險買單。

  當用戶每一次站在屏幕前刷臉,等於將自己的肖像權拱手相讓。三個月前,刷臉軟件ZAO就因隱私問題引發軒然大波;一個多月前,在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一名喬裝“黑客”的工作人員,通過一張用戶個人照片制作了3D臉模,輕易騙過人臉識別系統活體檢測的過程,周圍參觀者因親眼所見而唏噓不已。據央視記者調查,在互聯網平台“轉轉”上,10元可買5000多張人臉照片;在百度“快眼”貼吧上,也有人兜售人臉數據,姓名、身份證照片、銀行卡和手機號都有的,4元錢一份。這些數據可能被用於申請信用貸款,甚至注册公司。

  因為對刷臉安全質疑不斷,搭載聲紋識別技術的語音服務體系受到青睞。聲紋語料收集方式自然,公衆接受度更高;聲紋識別可以隨機改變朗讀內容,不易被複制或盜用。不過,仍然存在不准確的可能性,并不能得到百分百的信賴。

  說到底,用戶最害怕的是,自己的人臉信息被別人隨意使用,生成奇葩照片,制作不雅視頻;自己的聲音頻譜被別人留存改造,修改合成新的音頻,說出不合時宜的語句;自己的生物特征被不法分子濫用、倒賣甚至偽造,而後被他人登錄自己的賬號,進行與財物、隱私相關的犯罪行為。這倒讓人想起這兩項先進技術落地的“初衷”——為了防範二維碼等支付手段的安全風險,刷臉支付應用廣泛;為了彌補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隱患,聲紋識別技術得到推廣。這些為了安全而來到我們身邊的新技術,千萬不要因為制造新的安全隱患而去。

  到底如何防範生物特征識別帶來的新安全隱患?首先,依靠這項新技術賦能用戶體驗的公司與平台方,應當遵循技術的倫理邊界,不做非法收集、修改或售賣用戶個人隱私等傷害用戶的行為。企業不能光想牟利推新,而應該先確認是否守得住安全底綫。同時,人臉與聲紋識別技術監管的立法工作需提上日程,應當在非政府必須采集的領域設立禁區,劃定應用底綫,防止濫用錯用以及惡意使用。試想,如果我們已經身處一個視頻造假與音頻合成泛濫的時代,再通過法律懲戒過度攫取用戶個人信息的不法分子,是否有些為時過晚?在支付安全方面,生物識別技術還應與數字密碼、人工監控等其他安全手段相結合,通過技術手段填補技術漏洞。

  在科技感滿滿的未來生活中,希望我們不要每看到一個圖片和視頻都質疑真假,每聽到一段朗誦與歌聲都心生疑雲。(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殷呈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