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從審批走向監管,應為簡政放權之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6 17:01:56  


  近日,國務院在京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總理李克強強調,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從宏觀意義上而言,李克強的講話正顯示了目前政府繼續進行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要求。不過輿論之所以對國務院新一輪的“簡政放權”頻頻關注,更與近期曝光的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的落馬有關。據媒體報道,從去年12月被舉報到今年2月底,劉鐵男在國家能源局任上最後三個月內,新審批了超過50個能源項目,涉及水電、風電、煤礦、熱電廠、油氣管道、電網輸送等,既有央企投資項目,也有地方政府規劃項目。

  關鍵人物劉鐵男的落馬,究竟會引發官場怎樣的一場震動,在目前做出任何預言都是危險的。然而,通過對劉鐵男落馬前職務的觀察,卻可以發現,僅僅是一個國務院部委的副職,就已經顯露出政府所握有的巨大權力。用官方的話語進行包裝,這些權力包括規劃、審批、指導、監管、預測等針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宏觀調控職能。

  在包括發改委在內的中央部委中,審批權往往是最為重要的權力。一言以蔽之,審批權就是一個行業准入的通行證,假如沒有政府部門的允許,即便你有資金等其他條件,也最終無法進入該領域。從2010年開始,“新非公36條”得以公布,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平等准入的市場環境,為民營經濟的發展騰出更大的空間。但時至今日,國務院各部委依舊還保留著1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而每一個事項的背後,都意味著一個准入門檻的設定。

  此番簡政放權,李克強發言的題目是“簡政放權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確,減少審批事項,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市場內生性的活力自然就會被激發。有學者甚至毫不諱言地表述,國家發改委管得越少的領域,這個領域往往發展得越好。此話雖然略顯誇張,但從事實上看,發改委出台的一些“產業政策”,多是扶持了一兩家企業,對於整個產業的勃興卻並無裨益。由此亦可得出,發改委不但要少干預市場,還要避免“幫助”企業,發改委要做一個堅定的裁判員,而非運動員或志願者。

  政府的簡政放權固然有利於整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放權對於一些政府人員的私利是相悖的。很顯然,體驗審批的權力是一種完美的享受,尤其在審批權力本身欠缺透明、缺乏監督的前提下,審批權很容易變成個別崗位、個別領導謀求私利的“利器”。在已經曝光的劉鐵男案部分事實中,劉鐵男如何利用職權為自己牟利,同樣非常耐人尋味。

  很顯然,審批准入權是簡單而粗暴的,更是荒誕不堪的,這種做法只會增加市場投資的成本,卻無法帶來任何效益。一如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自己所承認的:“發改委不應該管項目審批的事。人家投資的你批啥,虧了你又不負責,人家還找你,說你批錯了。”此外,不透明的審批權還滋生出許許多多的腐敗事例,也製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落馬貪官。

  相反,只有從“審批”走向“監管”,把進入市場的權利交給企業,同時強化對不法行為的監管和查處,發改委乃至政府的職能轉換才算真正到位。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歷次政府機構改革,發改委的變化都是政府改革的一個縮影。在未來,政府能否淡化自己的審批色彩,強化自己的監管職能,明確自己和市場、社會的邊界,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政府的行政體制改革是否能夠取得成功。(時間:5月16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