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慈善領域“官退民進”是常識的回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3 14:03:59  


  紅會接收捐贈額的下降,人們首先會想到郭美美等事件。其實,這系列事件影響公眾捐贈意願的另一前提,是社會慈善組織的發育,捐贈渠道的多元化。而慈善機制是否足夠完善,核心判斷標準,就是社會組織在接收捐贈中的份額。據此來看,紅會以及各級黨政機關接收捐贈占比的下降,不論原因為何,都談得上大勢所趨。

  慈善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事業。因此,對於社會組織成為接收捐贈的絕對主體,黨政機關和帶著行政身份的紅會接收捐贈份額下降,媒體在報道時形象稱為“官退民進”。“官退民進”,意味著慈善回歸社會化,政府在角色上由主導募捐變為監管,讓慈善事業成為社會化的互助機制。

  慈善領域“官退民進”的必要,從紅會的運作上可見一斑。以往紅會依托行政身份,雖然占據著巨大的份額,但在透明度、運作效率等方面,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民間慈善組織蓬勃成長的背景下,紅會的問題暴露無遺。紅會負面事件頻發,改革呼聲高漲,而所有的改革呼聲表層指向其透明化,深層次則指向身份的再定位。它要求紅會與行政力量劃清界限,成為與其他社會慈善組織平等的、獨立的競爭主體。

  紅會“官進民退”的改革呼聲,是從慈善組織的定位結構上談,“官退民進”除了要求官辦慈善重塑自身之外,還要求政府部門徹底剝離募捐主體的角色。

  現代慈善建立在自願基礎上,幾乎人所共知。但在實際操作上,下發紅頭文件或者口頭勸說等命令式慈善,並沒有徹底根絕,尤其在黨政機關內部。傳統的動員機制下,行政式的勸捐甚至直接劃扣一度很有市場,通過行政力量或明或暗的指標或暗示,慈善變得簡單,同時捐贈的總量也能得到保證。但由於紅會對捐贈渠道的獨占,這種行政指令式的募捐模式不僅與現代慈善理念格格不入,而且阻礙了官辦慈善組織的改革進程。慈善“官退民進”,就是要建立起慈善機制對於行政指令的防火墻。

  慈善事業中的“官退民進”,應當作為政府減負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也是把社會的還給社會的必要改革。客觀而言,政府在慈善領域的大包大攬,曾幫助建立了諸如紅會這樣組織龐大且覆蓋面廣的官辦慈善組織,也曾在大災大難中高效動員,募集大量善款。但要看到,被譽為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業,它在本質上是屬於社會的,行政化外包裝下的慈善機制,即使在歷史上有過積極作用,現在也已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在民間組織的成長之下,我們完全不必擔心,民間慈善在與社會捐贈需求的銜接中,能否勝任其角色。行政力量退場後,競爭的公平化、激烈化,會倒逼慈善組織用先進合理的運作機制來優化自身。同樣不必擔心的是,隨著慈善理念的普及,整個社會的捐贈意願,無需行政動員也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時間:9月23日 來源:長江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