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院士造假擊中評選制度軟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6 11:33:27


  儘管造假行為在各行各業都不鮮見,但王正敏靠學術造假竟評上院士,而且造假如此之多、如此大膽,幾年時間都未被人發現、舉報,仍讓人大跌眼鏡!若不是他的學生王宇澄目睹了造假過程而且“大義滅師”,這個“蓋子”不知還會被捂到什麼時候。

  是王正敏的造假術太高明、太隱蔽,難以露餡嗎?非也。比如他當選院士的論文,271篇中至少57篇涉嫌造假,造假手法很常見,也就是抄一抄別人的著作、一稿多投重複計數、小品文當論文魚目混珠而已,即使外行也不難識破;他領餃研發的人工耳蝸“專利”技術,更是對國外產品的簡單“克隆”,僅外觀做了改變,技術本身還存在明顯問題,產品壽命只有兩年。如此低級的造假手段竟能蒙過專家們的眼,獲得院士候選人推薦,並順利通過中科院的評審和投票選舉,真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院士評選競爭者太少,只能退而求其次嗎?更不是。院士是中國最高的學術榮譽,還享有諸多優厚待遇,每次增選競爭都很激烈。以2013年為例,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增選53名、51名院士,有效候選人分別為391名、560名。候選人數倍於當選者,結果竟有造假者混上去了,莫非落選者都無顯著成果,或造假造得更厲害?

  王正敏造假雖只是被挖出來的個案,但作假手段低劣得如此搞笑,對於院士評選機構來說,是莫大的諷刺。先前,公眾透過一些事例,就曾質疑過評選制度的合理性。最著名的例子是張曙光,一個論文數量“少得可憐”,談不上有什麼科研成就的原鐵道部官員,竟然只差一票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其競爭的資格,就是涉嫌由專家團隊集體捉刀完成的兩本專著。院士的評選對於造假如此麻木、“寬容”,真令人汗顔!一旦混進院士隊伍的南郭先生多了,將有何公信力可言呢?其對學術界風氣的破壞,也必是毀滅性的。

  王正敏敢於當著自己學生的面造假,並領餃一個團隊將“克隆”當專利,已全然將“師德”二字拋到了爪哇國。跟其它造假者一樣,這些象牙塔裡的“專家”們不惜斯文掃地,其驅動力來自於“一高兩低”,一是造假利益之高,比如4000萬元的科研經費;二是造假門坎之低,很容易蒙混過關;三是造假成本之低,比如事發後懲戒力度的軟弱。顯然,要堵塞這些漏洞,唯有借助於啟動院士制度改革。我們每次增選院士,是否能使門坎更高些,做到“寧缺毋濫”?評選時,透明度是否該增大些,並鼓勵競爭者互相檢舉、監督?一旦發現造假行為,是否該上升到法律懲處的高度,以儆效尤?這都是院士制度改革應該考慮的問題。(時間:1月3日 來源:長沙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