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轉基因爭論需要回歸專業化和理性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10 14:11:33


  兩會前夕,崔永元在網絡上公布了他去年赴美國調查轉基因接受情況的紀錄片,引來關注無數。這種關注在延伸到兩會的同時,也引來諸多批評:崔永元的調查不夠科學。

  如果拿出做科學論文的精神,小崔的調查確實有些問題。比如最明顯的,有人說科學家通過發表特殊言論獲利,政治干涉了科學研究。這些說法缺乏事實依據,充滿了陰謀論的氣息。作為資深媒體人的崔永元,肯定清楚這些言論不能作為反對轉基因技術的證據。但這些片斷還是出現在了片子中,因為崔永元提供給公眾的,不是一個普及現代農業技術的科普片,而是一個介紹美國對轉基因技術和作物接受情況的紀錄片。從這個角度看,崔永元的工作是合格的。

  紀錄片備受爭議的原因,是片中美國公眾接受或反對轉基因的理由顯得很片面、不夠科學。也許有人會說,崔永元提供的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紀錄片,但這些不夠科學的言論有可能引起公眾對轉基因的恐慌。我想,這恰恰為轉基因提供了一次絕好的科普機會。

  紀錄片展現的是美國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拋開轉基因的是是非非本身,我們會發現一些美國公眾對轉基因的判斷是如何缺乏科學性,他們在決策中多麼容易被極端信息所左右。把目光投向國內,會發現情況與紀錄片中的描述很相似:公眾選擇相信或者拒絕轉基因的理由不夠嚴謹,甚至有些極端。這與公眾獲取相關信息的來源分不開。平面媒體以及網絡空間中,支持轉基因和反對轉基因兩派的爭論由來已久而且略顯極端,這是公眾關於轉基因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崔永元展開轉基因相關調查的原因。但大部分公眾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展開這種調查,只能在兩派激烈的爭論中看個熱鬧,一知半解地複述爭論中的一些觀點和證據,然後選擇相信某一方。這不應該是事關公眾日常生活的討論的本來面目。

  在工作中,我曾有機會接觸從事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他們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看法既專業,又不像兩派爭論中那樣絕對和極端。他們應該是公眾獲取轉基因知識的重要來源。但很遺憾,在這場公眾高度關注的討論中,他們的聲音缺位了,或者因為不如兩派爭論那樣吸引眼球而被公眾忽略了。在權威信息的真空中,本就偏睞極端信息的公眾自然無法作出理性選擇。

  崔永元的紀錄片讓公眾看到了轉基因在美國的接受情況,也應該讓專業人員看到公眾對轉基因知識的理解程度。紀錄片帶來的轉基因關注熱潮,應該成為專業人員開展轉基因科普的契機。比如紀錄片中提到的草甘膦是什麼?Bt蛋白確實是毒素嗎?各國的標識制度有什麼區別?回答這些問題,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是發揮科研人員優勢的好機會。很欣慰,農業部對崔永元的調查作出了初步回應。但這種回應還遠不夠。要讓公眾對轉基因形成客觀的看法,需要專業人員持之以恒、富有親和力的知識普及,也需要客觀平和地告訴公眾一項新技術潛在的利與弊。(時間:3月7日 來源:科技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