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早知今日鏟字,當初何必題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18 12:11:30


清除題詞後
  近年來,因落馬官員“墨寶”去留而引發的尷尬並不鮮見。個別官員對題詞秀書法的熱情超乎尋常,處處留墨,一俟烏沙落地,那些帶著官氣的“墨寶”一夜之間也成了讓人不忍直視的“遺羞”。於是,怎麼處理這些“墨寶”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些單位用其他物品遮擋落馬官員留下的墨跡,而更多的地方處理方式則直截了當,哪怕是刻在石頭上,也是一個字:鏟。

  十八大以來“老虎”紛紛落馬,其中不乏“書法愛好者”。這些落馬高官昔日大權在握時曾四處揮豪潑墨,因而“鏟字”成為時下一道令人哭笑不得的風景。此情此景,正好應了臧克家的一句詩: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有網友說,“鏟字”是遮醜之舉,不如留著這些字作為反面教材,以警示後人。此言有理,然而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視之,這些字的確該鏟掉。

  官員題字之風古已有之,但古之官員,寫毛筆字是基本功,並且大多寫得不錯,即便如此,沒有兩把刷子的,也不敢四處題字,怕被方家恥笑,因此留傳至今的古代官員題刻,多半是書法精品。反觀現在一些所謂“官員書法家”,拿起毛筆三五天就敢到處亂寫。這不是“附庸風雅”四個字就能解釋的。

  一些官員喜到處留下“墨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本來就有此“雅好”,被周圍人一奉承,還真以為自己堪比顔柳,於是飄飄然起來,產生了題之於名山大川、亭台樓閣的欲望,企圖讓自己的墨跡“垂之久遠”——此為名;二是官員舞文弄墨往往有價格不菲的潤筆費,名曰“雅賄”——此為利。

  既為名利,自然與書法藝術存在較大距離。如果舉目望去,到處都是這種追名逐利的“書法作品”,就是一種視覺污染,就是對書法藝術的褻瀆。因此筆者不反對清除落馬官員的“墨寶”,尤其是那些三腳貓水平的“書法作品”。

  然而從“鏟字”這件事情看,的確有種世態淡涼的悲涼感——昨天還一臉諂媚地求人題字,今天就急吼吼地鏟字,活脫脫一幅冰冷世相圖。這方面有個典型的例子:胡長清主政江西期間,南昌城大街小巷遍地“胡體”,某公還曾在《書法報》上撰文吹捧:“承柳公權之鐵骨,襲顔真卿之渾厚,飄逸靈秀再追二王。”而一旦胡長清因貪腐落馬,江西各地對“胡體”避之唯恐不及,從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到臨街店鋪,一夜之間刮起“鏟字風”,必欲除之而後快。如此“人走字涼”,怎不教人感慨!

  於是,官員落馬之後,其所留下的“墨寶”鏟或不鏟,都令人糾結。這件事情的症結在於,泛濫成災的官員題字本就不該有——若沒有當初的奉若至寶,又哪來今日的棄如敝屣?

  中央對官員題字、題詞行為其實早有約束。2008年的《國務院工作規則》即規定,“國務院領導同志不為部門和地方的會議活動等發賀信、賀電,不題詞”,2012年12月出台的“八項規定”更是明確要求“不題詞、題字”。然而禁令之下,依然有官員熱衷於四處題詞、題字,依然有人不惜千金也要求領導一字。說來說去,還是權力與利益的交換難以禁絕,題字只是牽綫搭橋。而官員“墨寶”一旦褪去權力光環,就身價立降,甚至變成了廢紙一張。

  若沒有了權力這個超乎尋常的附加值,人們自然就不會對官員“墨寶”趨之若鶩,相應地也就不會有要不要鏟掉落馬官員題字的煩惱。所以,規範官員題詞、題字行為,重在規範權力運行,讓官員擁有的權力不偏出既定的運行軌道。而有題字“雅好”的官員也需自省——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非涉公務的個人愛好應慎露,以免成為貪腐軟肋。(來源:春城晚報 作者:姚文輝)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