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地方的名氣是“改”出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2 11:58:08


位於河南省林州市境內的紅旗渠穿越太行山區(2009年7月15日攝)。
  《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個地方就像一個人,如果總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起碼要被輿論斥責為“怒其不爭”;但如果摸錯了門道,乃至走火入魔,改變也未必能實現初衷。就像一個不漂亮的孩子,整飭儀容固然要緊,但劍走偏鋒,就要被罵“醜人多作怪”了。

  林州要改名,其實也可以理解。在這個物聯網、雲傳播時代,好的名號,本身就有營銷價值。欠發達地區殫精竭慮謀發展,也挺不容易的。這種焦慮,不僅僅在林州存在。此前,“一座叫春的城市”式廣告、甚至拉快男超女來推介城市形象--笑話雖然各不相同,內裡的“小”與“急”卻一脈相承。這種焦慮一旦鬱結於心,難免左衝右突,最後也只有在地名、乃至“星座血型”上下功夫去了。

  據說,林州市委相關領導對記者做出回應,改名一事涉及林州的大政方針,目前並未上升到政府層面。姑且將這種改名的衝動,歸結於民間的“熱忱”。可是,不管是誰的主意,改名真的能一勞永逸嗎?這個問題,其實林州自己最清楚了。一來,檢索資料可知,“1994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林縣設立林州市”。換言之,1994年初,林州剛從林縣改名過來。二來,稍稍熟悉史實的都知道,“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安陽地區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這就意味著,在公衆常識中,紅旗渠是與“林縣”聯系在一起的。如果真要挖掘“紅旗渠”的名聲價值,那麼,當初何必捨棄“林縣”而更名為“林州”?

  城市更名,也非原罪。近年來,國內曾有多個地市更改名字:1988年撤灌縣設立都江堰市,1994年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1998年南坪縣更名為九寨溝縣,2001年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2001年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裡拉縣,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當然也有沒改成的,此前有消息稱,河南駐馬店試圖改名“天中”,新鄭也曾想改名為軒轅市,最後不了了之。

  回顧這些改名後的地方,因此得利的,實在寥寥,倒有不少地方,新名字始終爭議不休。即便以張家界等看起來得利的城市來說,沒有景區的努力轉身,果然能一名遮百醜、天上掉餡餅?從程序上說,《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中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必須命名和更名時,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原則和審批權限報經批准。從成本上說,一個地方改名工程浩大,居民身份證、戶口、單位名稱、公司公章、地圖等都要改,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都不能不考量。再說,地名還涉及到歷史沿襲與文化認同,突然改了名字,無論是情感層面還是傳承層面,都會帶來一定的斷裂與損耗。

  改名,當然不能起死回生,或者起碼不能直接帶來些立竿見影的變化。相反,諸多成本,需要承擔,需要考量。歷史而言,地方的名氣多不是“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扎扎實實的努力闖出來的。在今天的城市,法治得彰、權力謙抑、改革利民,何愁沒有好名聲?(來源:法制網 作者:鄧海建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