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外灘踩踏事件 “最壞打算”去哪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10:47:40


1月1日,一位市民在獻花後默哀。當日,一些上海市民到外灘陳毅廣場獻花,祭奠踩踏事故中的遇難者。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該是歡慶氛圍。可一場不期而至的劫難,讓不少人心裡罩上陰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點35分,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傷。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應對傷員搶救和善後處置等工作。

  昨天,很多上海市民自發到外灘送上祭奠的鮮花;網上也彌漫著悲痛的情緒。此時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無力的追逝:如果時間可逆,或許慘劇可避免,可說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內心蒼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於喟嘆。對人禍探本溯源,對事故全面調查,才是告慰應有的落點。

  對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觀疑問就是:在這起踩踏事件釀成的過程中,政府方面的預警與安防在哪兒?要知道,面對這類大型活動,政府本該在可預期的人流密集地點制定擁擠預案,如新年夜外灘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現場人流超過預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現場秩序維護和應急預警,也不該缺位。

  而據介紹,有關方面當晚確實也增加了街面觀察力量和值班備勤,饒是如此,對此次大型活動系統化的安防應對仍顯薄弱:從活動前的風險評估、警力布置、現場維持,到救援力量調度等,都跟不上“防禍患於忽微”之需。@上海發布就披露,截至當天22點40分,上海全路網客流已超過1003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可相應准備並不到位,這也為出事埋下伏筆。

  從親歷者的講述看,現場維持秩序的警察,就顯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話“警察叔叔求求你們了,別再擠了”;有的警察連喇叭也沒有,“怎麼攔都沒有用”。現場與後方間的溝通,某種程度上處於失靈的狀態。還有,在人流疏散上,也無周密計劃與部署。很多人都將事故歸因於,觀景平台樓梯處有人上有人下擠在一起,形成對衝。而“對衝”明顯與人流通道設計不科學有關:合理方式應是上下分道、進出殊途,也就是“單行道”原理;或者採用分割空間的辦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帶的監控預警、現場處置上,沒考慮到各種情況、消除某些盲區;事發後缺乏應急預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強制切入”,以至於局面失控。這凸顯的,就是“最壞打算”的缺失。

  而這起慘劇,也給公衆以提醒:對危險該有起碼的預防與感知。像事故現場,明明已擁擠不堪,卻還要“快點擠”,這是將自身推向危境。對應的,有關部門也應做好人流密集點提示和發出危險警告。

  “亡羊”後最好的補牢是系統化補缺。在香港,也曾發生過蘭桂坊踩踏事件,而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動安全防範體系:港府會對民衆給予必要的風險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訓演練;搞大型活動時,警方會進行人流量評估,執行必要的限流措施,並劃定責任田讓每片區域都有專人維護,還有醫療人員配備及民安隊支援等等。外灘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機制補缺呢?我們翹首期待。

  外灘踩踏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系統的結構性缺陷:那就是對大型活動風險把控不足,應急體系匱乏,預案執行欠缺。凡此種種,都亟須通過個案性反思去推動補缺。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對事故全面而深入的調查和無遺漏的問責,並總結教訓、引以為鑒。(來源:新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