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母親柴靜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1:46:39


 
  柴靜坦言,一開始也心懷顧慮,“我有沒有權利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這種壓力最大。”但是她後來坦然了,自己關注霧霾、關注環境是因為女兒,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後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莊永志是柴靜演講的現場嘉賓之一,他對這一開場白持肯定態度, “這些柴靜個人化的感受與關切更容易喚起同處霧霾之下的網友的生活體悟,她所說的仿佛是私人恩怨的這場較量更容易激發網友作為母親、女兒、妻子或者父親、兒子、丈夫的個體的利益訴求的類同感和行動欲。”

  是一個記者,但也是一個母親。這是柴靜在《穹頂之下》中的身份。這也決定了演講的基調。

  柴靜在接受人民網的采訪時認為,自己做這部片子 “不聳動、也不回避,就是盡量說明白”。

  她拍攝這一調查紀錄片耗資百萬,費用均來自稿費,“國內一些基金會聯系過我,願意資助,但我當時完全不知味道自己會做成什麼樣子,又要照顧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就沒接受,非常感謝他們。”

  柴靜開場白中說,“這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2月28日,柴靜的這部《穹頂之下》被放到了網絡上。而從她有了這個想法開始,就注定這個“私人恩怨”一定會變成“公衆恩怨”。

希望為法律修訂帶來參照

  就《穹頂之下》中所表達的結論,很多觀衆也給予了不一樣的觀後感,有人質疑柴靜由現象直接導出結論,並無充分論據。但莊永志認為《穹頂之下》的最大意義是普及,是讓每個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臘八節那兩個小時的交流,是她調查霧霾過程的再現,是一場關於霧霾的科普,更是一番公衆參與的動員。”

  柴靜並不否認自己所做霧霾調查的局限性,“治理大氣污染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我深深感覺到了這點,擔心如果說得不准確,對現實會有妨害,找了很多專家審校,但也無法保證精准,只能盡力而為。錯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會有更多人做得更好。”讓霧霾問題得到重視,是她的目標,而《穹頂之下》只是一個引子。

  東方衛視主持人、新聞評論員駱新認為,柴靜和崔永元“自拍紀錄片”的行為,是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很有價值的努力。這兩部紀錄片都受到質疑,但駱新認為引發質疑也是紀錄片價值所在,“這是輿論場自我制衡、糾偏的結果。”

  除了個人耗資百萬,歷經一年調查,柴靜也做了更為具體的事情。她將采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正在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

  同樣的,發給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小組成員的稿件也得到了積極反饋,這讓柴靜意外,但也感到大氣污染治理是有希望的,“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訂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衆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形成共識。”

調查紀錄片的短板是“先設定結論”

  柴靜的這部調查紀錄片讓人聯想起一部美國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片中的主講人、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也利用全媒體,對全球變暖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做了調查研究紀錄片。戈爾用數據和實地采訪論述了北極海冰減少,冰川和春季覆蓋北半球的雪蓋減少,全球變暖的狀況。他說,“這些變化貌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可是這一系列的變化改變了我們所處的星球,最終會導致各種極端天氣,像嚴重幹旱、暴雨和強風暴等。”片中最讓人深刻的一句話是“北極熊最後是被淹死的,因為它並不會游泳”。

  有人說,正是由於戈爾的這種“地球公民”、“環保衛士”的過於偏激的身份,使他最終落選總統。雖然不論左派或右派的媒體,對於此片都是正面的評價,但也有評論認為“雖然戈爾在科學方面的正確大於錯誤,但他誇大了全球變暖的風險”。英國Telegraph報道英國高等法院法官為此片做出判決,提出片中的九個錯誤。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調查類紀錄片的短板,或許正是先“誇大風險”、“設定結論再去調查研究”,互聯網時代的觀衆已經對信息源身經百戰,人們更想知道確實可行的解決之道。(來源: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黃小河 楊寶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