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高校招生惡鬥是虛弱症表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30 12:29:16


  28日上午,北大與清華四川招生組,因生源問題在微博上演一出“罵街好戲”:北大招生組發布微博,指責“某校”給文理科前十選擇北大的考生挨個打電話,欺騙報考北大的考生。隨後,清華招生組則指責北大對報考清華的考生“許以重金”,“拿錢誘惑考生,就不怕教壞小孩子嗎?”之後,北大招生組再次回應,指責清華招生組花錢“買”考生。

  如果說,此前爭搶生源尚處於“暗戰”階段,比如開誘人條件輸送糖衣炮彈、暗中抹黑競爭對手,或是通過當地有關部門“勸說”,或是學校之間成立招生聯盟,搞合縱連橫、“圈生運動”等等,那麼此次北大與清華“互掐”,則將高校招生“潛規則”捅到了台前,生源大戰從暗鬥變成了明搶。

  應當說,北大、清華四川招生組此番惡鬥,只是白熱化的高校生源大戰的“冰山一角”。事實上,在此之前已有先例,同處一城的複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也因互搶生源而公開翻臉,互相指責對方“不道德”且“要追責”。

  本是同城兄弟,“互掐”何太急。但在數據政績成為高校生存法則的現實背景下,高校之間尤其是同城院校之間,“一城難容二虎”也就不足為奇。招生過程中,個別學校使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固然令人不齒。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對不公平的教育體制的“另類控訴”。

  中國高校之間瘋搶生源,除了學校自身的因素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是不容忽視的重大成因。一些所謂的“名校”,由於先天性占據優勢教育資源,因而其教育資本像滾雪球一樣愈來愈雄厚,并擁有優先“掐尖”的權利。在招生上也就無需費心,生源自然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學生主動投懷送抱;另一方面,也因“名校”人數已成為地方政府及學校政績考核指標,使得後者動力十足地“綁架”當地的高分學生上“名校”。

  當前高校招生過程中,這種惡性競爭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消耗巨大的招生成本,幹擾學生理性判斷和自主選擇,而且惡化了社會風氣,更重要的是加劇了高校之間的“馬太效應”,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化格局。這種畸形競爭所造成的一個惡果是,學校之間比拼的是學生質量,而不是教學質量。

  客觀上講,爭搶生源是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內的普遍現象,是教育進入市場的必然結果。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競爭不能逾越底綫。真正的生源競爭,應當在充分尊重學生選擇自由的基礎上,通過教育質量和服務來贏得學生的青睞,從而形成良性競爭。而僅僅停留於比拼各種優惠政策,甚至動用見不得人的手段搞“厮殺”,只能是一種低水平的競爭。

  “所謂大學者,非所謂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是培養創新性人才,而非僅憑搶優質生源賴以生存發展。能够把不是一流的考生,最終培養成一流的人才,那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學。一些所謂的“中國名校”,不靠自身的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反而依靠各種手段搶生源,算是中國高校教育的一個奇葩,不僅遺失了大學精神,也從一個側面見證其教育質量上底氣不足。

  在招生方面,香港大學給內地高校做出了榜樣。香港大學正是憑借其獨特的教學模式、豐富的出國交流機會,以及學業與就業的有效結合等優勢,輕鬆地將內地高分生源攬入帳下。可以印證的一個事實是,2011年北京文科前三名全部放棄內地高校,選擇了香港大學。對於為何選擇港大,其中一名學生說,并不是衝著全額獎學金去的,而是“想嘗試不一樣的教育體制”。這難道不值得內地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反思嗎?(來源:深圳商報 作者:苗蠻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