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機場靠“輸血續命”能走多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28 11:18:21


 
  不管是個人,還是政府部門,恐怕都不敢說每項決策總能做到完全正確,這一點,本無需苛責。關鍵在於,能否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有沒有一個長效的糾錯機制避免類似問題反複出現。具體就新聞中呂梁機場面臨的困境而言,從當初的“建”,到如今的“救”,我們看到的問題,恰恰是決策機制缺少“公共性”導致的問題。如果當初興建機場時,能真正做到“開門決策”,對規劃設計的合理性能有一個充分的預判過程,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可以避免。即使如今出現問題之後,正如有媒體指出的:既然可以用紅頭文件鼓勵出行乘坐飛機的形式來吸引客源,自然也就會對平頭百姓的乘機意願不屑一顧。實際上,很多機場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自行減虧止損,通過調整經營策略、航班航次、優惠價格,提升自己與其他交通方式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與周邊其他機場分一杯羹,但正因為虧損了有政府兜底,賠錢了有政府補貼,所以不少機場寧願走高冷路綫,也不願意親民經營。

  在涉及公共利益問題上,通過一定程序的討論或決策機制形成共識,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規則。不過,我們還需注意的是,一方面,盡管“開放式決策”理念正在被我們的社會管理部門逐漸認可,但是關門研究、閉門決策的慣性,在諸多事關公衆利益的公共政策出台過程中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作為公共利益代言者的社會職能部門,由於其自身的“經濟人”本性,同樣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性。因此,在現代社會裡,政府行為往往只有置於公共領域的監督之下,其決策和管理才能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公共理性。(來源:新文化報 作者:肖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