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瘋狂校園貸:分期消費與詐騙應區別看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0 11:36:04


  近來,關於大學生遭遇網絡貸款詐騙、身陷校園貸漩渦的新聞頻現。2016年6月,南都曾獨家報道在一些大學校園存在的“裸條”借貸黑幕。10月15日,《京華時報》報道,吉林數十學生陷分期詐騙,涉案金額達200餘萬元。10月16日,中青報報道,河南大學生通過68名同學貸款107萬元後“因病休學”。

  涉世未深,常被形容身處校園的學生,而你不涉世,不代表校園外的世界不會如潮水般湧入校園,比如校園貸款。目前爆出的校園貸亂象,有兩個基本類型:一種是滿足大學生自身消費需求,學生通過網絡分期平台購買某些超出學生一次性支付能力的電子產品;另一種則是以代別人“刷單”的方式獲取網絡貸款,因所謂“委托人”、刷單公司無力支付後續款項而使大學生陷入還款泥潭。如果說前者依然是一種還算正常的消費現象,只是由於行業監管缺失而出現“裸條”、“催客”等諸多不規範問題,那麼後者則是以網絡借貸為載體而進行的詐騙犯罪行為。

  具體問題、具體案件,需要有針對性的分析,而不是一句“校園貸亂象”就可以簡單概括,責任更不是互聯網分期模式可以一家擔起的。畢竟,在互聯網信貸出現之前,大量傳統銀行也曾在大學校園推廣學生信用卡業務,分期消費、無力償還的問題在網絡借貸出現之前就已存在。直到2009年銀監會發文禁止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信用卡,已滿18歲的學生要成功申請信用卡,需經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書面同意。也就是最近幾年,網絡借貸才充斥大學校園,其走的套路也與此前傳統銀行類似,向雖已成年、但尚無還款能力的學生借貸,零門檻、放款快、手續簡單。“校園貸”的網絡化,問題依然是舊問題,只是分期平台、借貸主體所接受的監管較傳統銀行更少。

  “裸條”或者以“刷單”為名聚攏的大學生網絡借貸,首先需要用具體的法律標准去判斷和界定。大學生做兼職幫別人“刷單”,後者在套取大量現金、實物後消失,給兼職學生留下高額賬單,或者高利貸從業人員通過網絡借貸平台,向大學生提供“裸條”借貸,本身已經涉嫌刑事犯罪,應以刑事案件程序應對。而在網絡借貸合同中,詐騙主體遁形,大學生成為白紙黑字的還款責任人,這一欠債還錢的關系依然有效。只是在梳理現象、感嘆學生被騙之餘,學校、家長和社會,應當有更多的及時提醒和加強培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