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莆田鞋“鬼市”調查——白天門庭冷落,夜晚賣假狂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8 14:40:38


 
  在電商城內26號樓7層,一名黃衣男子手舞足蹈地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綫記者講述他的“奮鬥史”。“2013年開始幹,現在,我車子房子都有了”,他不回避這是高仿鞋,且年營業額達到400萬元,甚至有朋友去年“雙11”一天就賺了400萬元。

  另一名穿著西裝的男士則在“鬼市”快遞區邊上開了一家“檔口”。他在論壇上發帖,留下QQ,曬出庫存。有網友問他“真假比多少”,他直言全假,但是“以假亂真,一次體驗,終身不忘”。

  他們對假鞋質量有著“謎之自信”。家住“鬼市”附近的莆田女大學生呂申,一步步見證這裡如何走紅,隨即投身電商海洋“賣假”。她做了3年,一雙鞋賺二三十元,最多時每天能賣30雙,“質量真的很好,我買一雙可以穿一年”。

  所有人把這歸功於莆田上世紀的國際名鞋代工產業:白天,人們在工廠熱火朝天生產,對標全球頂尖制鞋技術;夜晚,他們回家“發揮餘熱”,制鞋“秘方”被或偷或買地傳了出來。

  這些無疑都是假貨,但“鬼市”裡的人們回避“假”字。他們發明了自己的話語體系,“真標”“高仿”“1︰1”,造假者則叫“阿冒”。

  相對“真實”的,是各色各樣的自主品牌——比如,有人在美國“NB”新百倫的基礎上,加了幾個數字或字母,并拿到了商標注册。在外邊,有人稱其為“山寨”,但在“鬼市”,它們有著微妙的名字——“擦邊鞋”。

  盡管在工商、電商平台打擊以及行業蕭條的多重影響之下,“鬼市”日益蕭條,但如今,夜晚10時市場路口有時還會堵車兩三分鐘。

  一些人在電商城內游蕩,瞄准看似無目標的“游客”,發小卡片,問買不買鞋。1月7日淩晨1點,一名帶著記者在商城走訪的63歲老太太毫無困意,“我帶你們去下一家看看,就在樓上”,她精神抖擻地說,“我兩點多才下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